一千零一百一十三章 基地的覆灭(9) (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说起恐怖分子这个词,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嗜血,残忍,飞机撞大厦,人肉炸弹等等,这些都是恐怖分子带来的词语,但是在一洗人的眼中,恐怖分子还是有可以原谅的一个地方,尤其是在恐怖分子进入拉登时代之后。
**率领的基本组织滥杀无辜,世人皆惊,但**先生丝毫未有悔意,原因是在他的意识里杀死异教徒是替天行道,是在执行真主的指令,是在干着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一方面指使追随者四处制造血流成河的恐怖暴力,一方面建立宗教学校,灌输原教旨主义的理念,培养恐怖的苗圃,种植仇恨的火种。
对青少年精神的控制与塑造,比起真枪实弹地杀年,在某种程度上,还要令人心悸。更可怕的是,就是这么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混世魔王,本应千夫所指,遗臭万年,但却不时能听到对他的赞扬之声。迫于国际社会口诛笔伐的大环境,这种赞美之声总是那么含蓄与节制,但它无疑是存在,如坎儿井在地表的浅深处潺潺流动。
赞颂之声有些来自于某个政府毫不掩饰对飞机撞击纽约世贸大厦的幸灾乐祸;有些来自于与**有“共识”的组织或团体,他们与**有着相同的宗教理念与文化心理,他们的喝彩与欢呼,显得那么名正言顺;有些来自于民间的个人,这些人甚至就生活在我们的周围。与我们同坐一间办公室里办公,甚至还置身于某些行政与学术的高位。这不能不令人警惕、惊诧,以至于绝望。
人怎么会变成这样?面对无辜者喷涌的鲜血。动物恐怕都会滋生恻隐之心,而人却在击掌为刽子手表示祝贺。人心的阴暗叫人恐惧。人心的形成缘于日积月累的渗透与打磨,空气中弥漫着仇恨,而人就呼吸着这样的空气,能不中毒吗?跟随风向是人的本能,对**的热爱再一次证明宣传的威力是多么的巨大。
**跟本应宁静的世界开着残忍的“玩笑”,他在“玩笑”里把自己扮演成救世主的模样。同时也引发了千百万人对他的膜拜与崇敬。为他辩护的大有人在,但辩护词却五花八门。
比较集中的有两个观点:一是**在抗议世界现行的不合理的政治经济秩序;一是**的出现,是贫富悬殊造成的。**是绝望的穷人的最后一次反抗。
两个观点貌似坚实,却薄如窗纸,一捅就破。先说**改变世界秩序的努力吧。**期望的世界秩序是什么呢?简而言之一句话,那就是让原教旨主义的旗帜在全球飘扬。世界秩序是否合理暂且不论。但若把打开世界新田地驾驶舱的钥匙交给**之流。人类会走向何方自不待言。再说恐怖主义滋生是由于贫困所致这一命题吧。
**穷吗?不穷。他拥有数亿美元的资产,是富可敌国的大富翁。靠这些几辈子也花不完的钱,他完全可以在宫殿般的自家庄园里,尽享人生的荣华富贵。但他没有,却跑到荒凉的阿富汗去从事圣战,在峻峭的山野里藏来躲去。**不是为钱而战斗,也没有救天下穷人脱离苦海的雄心壮志,支撑他的是一种信念。是邪恶的狂热与迷恋。把他与贫困问题挂钩,显然是睁着眼睛说瞎话。纯属无稽之谈。
当然,在探讨邪恶的时候,压根就不会有一个共同的答案,因为站的角度不同,所以对邪恶的定义自然不一样,比如说现在的霸主,米国。
为摆脱伊拉克困境,米国制定了多个计划,但被称为“计划b”的方案是米国当权者比较看好的一个计划,而且在过去几个月内正在米国.军界和政界进行悄悄地“推销”,以获得广泛支持。报道说,这个“计划b”的核心是把伊拉克肢解,即将伊拉克分为两个国家什叶派国和库尔德国,而人口占少数的逊尼派要么归于什叶派国,要么归于库尔德国,不同意者就让他们离开伊拉克。
报道引用米国消息灵通人士的话说,米国制定这个计划,是根据米国前线军事和安全领导人的意见制定的,因为他们认为伊拉克实现民族和解根本不可能,而米国从伊拉克撤军会导致伊拉克发生内战,伊拉克将处于长期流血动荡之中,另外,即使米国长期保持在伊拉克大量驻军也解决了伊拉克的问题。于是,米国采取了支持强大势力的做法,使占人口少数的逊尼派被“消化掉”。认为只有这样,伊拉克才能实现稳定。
报道说,在几个星期前,米国国会有关方面已经得到了这一计划的详细内容,有人将其称为是米国人“肮脏胜利计划”,因为该计划是以牺牲部分伊拉克人为基础的。米国消息灵通人士说,“计划b”出炉后,米国方面与伊朗政府进行过沟通,让伊拉克什叶派领导人萨德尔从伊朗回国就是米国计划的一部分。
在这里,我们可以冷静地自问:到底是谁野蛮?谁邪恶?谁更残忍更歹毒更不择手段?谁在谋求“肮的脏胜利”。如果从米国来看的话,米国做的绝对正确,但是如果从伊拉克那边来看呢,谁是正义,谁是邪恶,也一目了然吧。
只需向历史随意一瞥,就能找到以此种如此片面、不公正,如此悲哀和滑稽的方法行事的上千个不断重演的事例。
法国把她的所有那些勇敢的儿女们胸怀燃烧着对法国的部落之爱,为收复法国的土地去战斗和去牺牲而进行的战争当做她的历史上最优美的篇章来纪念。维尔森赫里克是抵御罗马人入侵的部落英雄,圣女胡安娜是以为要从英国人手里夺回高卢土地的部落女英雄。同他们一样,戴高乐是从德国人手里收复失地。相反,阿尔及利亚开始为收复阿尔及利亚的领土而斗争时。被谴责...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