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到了月末总要唠叨几句,尤其这一个月末显得意义重大,第一是2014年最后一天,第二也是本月最后一天,双倍月票在2014年最后的一天,这么多个最后一天,加在一起,是不是值得说两句呢?
~呵呵~
按照惯例,还是先来说问题。
第一个问题朱棣的生母
最近因写了朱棣的生母问题,对硕妃稍稍查了一下,谁知查了半天,无论是正史,野史,还是各种传说,对于这个女人的记载少得可怜,甚至她的生平都没有只言片语的记载,除了在主管礼仪的机构太常寺的《南京太常寺志》有几句只言片语的记载,就在后来的《国史异考》、《三垣笔记》中有所提起。
陵神位的摆布为左一位李淑妃,生太子朱标、秦王、晋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朱棣。古代神位的摆放是严格按照身份来的,而《三垣笔记》更是指出,钱谦益(明末大学问家,后投降清朝)曾于1645年元旦拜谒明孝陵,发现孝陵神位的摆布正如《南京太常寺志》中的记载,碽妃的灵位在右第一位,也因此证实了朱棣修建大报恩寺的真实目的就是纪念生母。纵是如此,这个女人的记录实在很少,她的生育记录和生平,以及相貌,年纪、生活资料尽数被毁,以至于我们现在能见到看到的只是这个封号而已,却找不到后任何关于她记录的文字,倒是她的死亡,在名间披上了几分神秘的色彩,这里一一说一下。
传说一,明tai祖怀疑其不贞,与马皇后一起将其以“铁裙”之刑折磨而死;传说二,碽妃因为恃宠而骄,想要以明成祖取代太子,被明tai祖知道后下令处死;传说三,碽妃生下明成祖,马皇后非常喜爱,就构陷处死了碽妃,将明成祖认做自己的儿子。传说四,明tai祖临死前,下旨让碽妃陪葬。
不管怎么说,碽妃都逃脱不了“非正常死亡”的宿命。按说,早产这种事情也不是明朝独有,当年武则天生章怀太子李贤也是因早产而被怀疑,说明tai祖疑碽妃不贞,折磨而死,对于这个传闻,小景持否认的态度,朱元璋以一介布衣,与元末群雄争霸中,夺取了天下,此后为了巩固自己朱家江山,效仿汉高祖刘邦对有功之臣大开杀戒,与杀伐之中养成了一身戾气,如果说硕妃有了不贞之事,依着朱元璋的脾气,家丑不可外扬,定会当即杀了这个可怜的女子,可诸多史料都记载,朱棣与周王朱橚是一奶同胞的兄弟,后来建文帝削藩,以朱橚是燕王朱棣同母弟,害怕他支持朱棣,特意提防他。朱橚本身也蓄有异谋,长史王翰数谏不纳,诈作发狂而离职。洪武三十一年,朱橚次子朱有爋向朝廷举报父亲图谋不轨,朝廷遣李景隆突袭开封逮捕朱橚,把他贬为庶人,徙云南。建文四年,朱橚被召到首都应天禁锢。这样一来,就值得商讨了,依着朱元璋眼里不容沙子的性子,实乃不知会在生下第二个儿子,而又在其生下周王后,将其折磨致死,这有些不符合朱元璋的秉性手段。
第二种,“恃宠而骄”,从碽妃卑微的封号上来看,她也不过是一个比淑妃等级还要低的妃嫔,与“成穆贵妃”还有相当的差距。在皇宫中,封号的晋升代表了该女子受宠的情况,从后来明宪宗宠爱的万贵妃的封号上看出来。即使碽妃真的得宠,自己的儿子也不过排行第四,且是庶出,朱元璋又是最在意嫡庶礼制的,他立建文帝,就是建文帝是太子朱标的儿子,可见他是多么的在意嫡庶礼制,一个妃子,再如何帮儿子争夺皇位,有太子在,在朱元璋的眼里,一切都不可能,况且朱棣前面还有秦王、晋王,所以这种说法根本不可能。
第三种“殉葬说”,殉葬古代一项残忍野蛮的制度,秦汉以后有所收敛,往往代之以木俑、陶俑。秦汉以后就很少有人殉葬了。但到了辽代,人殉之风死灰复燃,辽tai祖耶律阿保机死后,述律平甚至强迫一百多名大臣殉葬。此后,金,元,明初都有殉葬制度,直到明英宗临死时才下诏终止殉葬。
朱元璋死时共陪葬及殉葬四十个嫔妃,除了两个死在他之前,最后得以埋在他陵墓的东西两侧外,其余三十八人都是殉葬而死。但历朝历代帝王家殉葬多有规矩,那就是皇后和有生过皇子,皇女的妃嫔可以免死。若真如后人所言,硕妃生下朱棣,朱簌的话,那就不应该的,但从高丽的官方史料中有关于碽妃的死亡时间有一份文字记载。大明洪武二十二年的时候,曾经有一支朝鲜使团进入中国,并在北平(今北京)拜谒了时为燕王的明成祖,使团的使臣权近在他的《奉使录》中有记载,文字如下:
“到燕台驿,进见燕王府。先诣典仪所。所官入启,以是日先太后忌日,不受礼。命奉嗣叶鸿伴接到馆。七月十五日也。”
这里的“先太后”是从汉制的诸侯王母的称呼,并明确指出了燕王生母的忌日为“七月十五日”这里吐露着两个信息,第一个就是朱棣的确是硕妃所生,因为马皇后是在洪武十五年农历八月,马皇后病逝,年五十一岁。同年农历九月葬于孝陵,谥号孝慈皇后。永乐元年上尊谥号: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这另一个层面拆穿了朱棣为高皇后马氏所生的证据,因为马氏的忌日是在八月初一。而明洪武二十二年是公元1389年,是年明tai祖还活着,而燕王母已经去世,故才有忌日之说。
同样的,另一段文字记载,身为燕王朱棣的明成祖曾于明洪武二十五年陪燕王妃徐氏省亲到中山王府,在府中的莫愁湖边回忆自己的生母。而这个时候,距离朱元璋驾崩还有六年,识想一下,朱元璋这个时候还活着,这个时候就让自己的妃子去给自己殉葬,多少有些说不过去,除非朱元璋嫌自己活得太长了,所以这里的殉葬之说,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不是殉葬而死,也不是持宠而骄,那么只有一种可能了,就是如上文所说,因为早产,被朱元璋所杀。
如此一来,就引出了朱棣的生母之谜了。
我仔细查阅了一些资料,关于硕妃是朱棣生母的记录倒是比他生母的记录多了数倍。最先提出硕妃是朱棣生母的一个叫何乔远的明朝官员。
史书记载此人相当的聪明。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七十五•;;司徒何镜山先生乔远》:“稍长,读书过目成诵,厌塾师句读,赠公独教之。年十四五,即攻古文词,有志圣贤之学,未肯俯首举子业以希急售。年十九,与兄大理乔迁同领乡书。时与杨文恪 道宾、庄户部履明、 李左相梦麟、山人黄克晦结社,称‘五子’。”
清•;;乾隆《泉州府志•;;何乔远》:
“稍长,奇伟不凡。父炯置膝,曰:‘必亢吾宗!五、六岁,工楷书。八岁,父试以骈语曰:‘乍雨乍晴天未定。’即对曰:‘有麟有凤国将兴。’知为国桢。命破题,题为‘冉有某句不称贤者,而门人之父曰误矣。’曰:‘聚敛附益,乌得贤!’一生清白,已见其概。携笔入学舍,仲父措笔命破题,应声曰:‘观孺子之妙手,察良工之苦心。’又知其必以作者名世。
就塾,藏诗几中,塾师命弃去,即厌归。独遵父教,博综经、史、子、集,《文选》、《唐诗》过目成诵。
十四五,即工古文词,复锐志举业。父炯摩其顶曰:‘今词林惟荆石 王公(王锡爵)为闻人,儿当拜其门下!’而督学胡公二溪拔乔远应儒士荐,时年十九,与兄乔迁同登万历丙子(万历四年)乡榜。
丁丑(万历五年),归娶。
与兄乔迁、杨文恪(杨道宾)、陈及卿、李世祯、山人黄克晦(《泉州人名录•;;杨道宾、黄克晦》)结社赋诗,有‘温陵五子’之称。”在明朝也是相当有名气的人,更难得是他一家是中国少见的方志家族。其父何炯很重视地方文献,是泉州著名学者、教育家,官止教谕,曾编纂《清源文献》。其兄何乔迁也是个很有才华的文人,万历年间中解元,任建阳教谕,编纂《潭阳文献》。父兄的精深造诣,对何乔远产生巨大的影响,使他年轻时有机会接触与搜集福建的地方史,为以后编著《闽书》奠定坚实的基础。
他辞官归里后,晚年隐居于泉州北门外镜山,故学者又称之为镜山先生。家有“镜山书房”、“自誓斋”、“天听阁”,所藏四部图书满家,藏书数万卷,与当地藏书家黄居中父子、李懋桧多有往来,彼此互通有无,购置、抄录图书。交往长达50余年,彼此均喜经籍图书的收藏。乔远卒后,其子何九云、何九说纂辑其生平诗文、奏议、书牍等,名为《何镜山先生全集》,黄居中为此书作序。其中较知名者有《名山藏》一百零九卷,为著名之明代私人纂修之明史;所记为明洪武至隆庆间史事,多取材于笔记、野史旧闻,保存了不少诸史少载的史料,该书在清代曾被列入**。《闽书》一百五十四卷,是福建现存最早、最完整之省志;《皇明文征》七十四卷,则是明人诗文之汇集;《何镜山先生全集》七十二卷,为何氏个人奏章、诗文等之文集,正是这样的一个历史学家最先对朱棣生母起了疑心:
“臣于南京见《太常志》云帝为硝妃所诞生, 而《玉喋》则为高后第四子。一《玉碟》出当日史臣所纂, 既无可疑南太常职掌相沿, 又未知其据。臣谨备载之, 以侯后人博考。“
此话一出,鉴于他的身份地位,很快被后人所沿用,后来的史学家谈迁一也转述了《太常寺志》的记载, 并以阉人的说法为证。
孝陵享殿tai祖高皇帝、高皇后南向, 左淑妃李氏, 生筋文皇太于•;;一, 次“ 一,俱东列石夏妃生成祖文皇帝, 独西列, 见《南京太常寺志》。孝陵阉人俱云孝慈高皇后无子, 具如志中。”一享殿配位, 出自晨断, 相传必有确据, 故志之不少讳, 而微与《玉碟》抵捂, 诚不知其解。“
谈迁“江左遗民”。浙江海宁(今浙江海宁西南)人。终生不仕﹐以佣书﹑作幕僚为生。喜好博综﹐子史百家无不致力﹐对明代史事尤其注心。顺治十年携稿北上,在北京走访降臣、皇室、宦官和公侯门客,搜集明朝逸闻,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之痛,取名为《国榷》此书就明确记载《太常寺志》一段话。
成祖•;“ ⋯;;皇帝, 御讳棣, tai祖...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