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大多数不说话,还是有人敢说话。
说话者谁?御史中丞刘筠也!
刘筠懂经济、懂政事,人敢说、敢干,一上来就把别人遮遮掩掩的话撩开一层面纱。他说,其实官家内府用度并不多,已经很节省,这是天下所知的事情。如今逼得太后公示三公支出,很让大臣们惭愧!不过,既然是太后,就应该早早享福,这样艰苦朴素地为了大宋呕心沥血,俺们非常过意不去。不如干脆就遵照官家的意思,多多供奉太后,让老人家丰衣足食,也好享享清福,不再为国事操劳。岂不两全其美?
奏章一出,大家交口称赞刘中丞会说话,说得好。全都承认错误,说是自己误会太后了,如今刘中丞提出这个好办法,可行!
太后到这封奏章,病了三天。那时候没有血压计,只是太医来,说是上了春秋,肝火忽然烧得挺旺,气血上涌,引起头晕、目眩、四肢乏力以及睡眠不好等等,开了几付有丹参、陈皮、冰片、黄莲等物的单子,调养几日,好生休息。
王曾这几天措手不及,没想到鲁宗道一把火烧这么大,灭都灭不掉。自己也曾好言相劝大家,还不到时候,暂且忍耐时日。可是许多人都误会了王曾的意图,以为他身在中枢,又是众人的精神领袖,许多事情不好明说,只好讲些违心的话,于是纷纷表态正好咱们代劳,无干相公事。因此很多奏章都避免谈及王相公,绕开他走,想起到保护作用,更把王相公苦恼到每颗牙都疼。
一票人马高歌猛进,期待能一鼓作气取得胜利。可是他们忽视了两件事,两件要命的事。第一件,军队集体沉默,从冯拯、钱惟演到曹利用等,没有任何人出来就此事表态。这当然与他们长时间受到文官打压有关,更多的原因还是他们选择了最强势的一方;第二件,以现在赵祯母子的关系,根本就不是他们能挑唆得了的。赵祯太小,一点权力欲都没有。偏偏他是主角,主角都没想要的东西,配角们越是瞎参合越是抢戏。
回到皇宫内院,因为王曾越不说话,大内越是把这笔账算在他头上。幕后主使嘛、暗地操纵嘛,小赵祯对他的印象慢慢变得动摇起来。愤愤不平地在思考一个问题:不是都说天下姓赵么?我们家都这么节约了,他们咋还不依涅?我明明知道那些上奏章喊着要艰苦奋斗的大臣们,好多家里都很奢侈豪华啊,为啥不减他们自己?
这个问题抛给了三殿押班张景宗,老张听了呵呵笑道:“官家想得极是。只不过呢,跟老奴听说的道理有些出入。”赵祯听了很好奇,就叫张内侍说来听听。
“老奴听说啊,天命无常,惟有德者居之。其实做官家很辛苦的,老奴从小进宫,眼见太宗皇帝、先帝爷日日朝乾夕惕,耗尽心力,图的无非是个国泰民安而已。天下太平了,百姓日子好过了,就是官家最大的功劳。因此历代明君,都不已享乐为先,反而是那些亡国之君,一个赛一个的声色犬马,奢靡不思振作。不知道咱们官家是要做哪种呢?”
赵祯听了张景宗的话,回头挂在墙上梁丰写的那幅南唐李后主的《破阵子》,对这个老宦官肃然起敬。这时小黄门来传话,太后请官家到慈宁殿叙话。赵祯急忙整理衣冠,带着张景宗一同过去。
来到慈宁殿,原来冯拯也在。见赵祯进来,本来坐着的,急忙起身行礼。赵祯轻轻点头,先向母后大礼参拜问安,方才招呼枢相一同坐下。
刘娥在帘子背后稍微有些歪着,腰下支了个靠垫。来这几日真是气得不轻。见赵祯进来,点点头道:“官家来得刚刚好,且听听冯相公奏事。”
原来冯拯是专门来奏报党项边事的,最近文官们的目光都定在计置...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