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洪武帝南巡(上) (2/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二部分则讲述了商业有效的补充和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妨碍的大晋农业发展。尤其是当商业力量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和监督时,这种危害尤其巨大。
随着港口码头被建成投入使用,沛国当地的经济迅速崛起和发展起来,很快就进入到一定程度上的商品化社会。由于本地工商业发达,附近村民们农闲时可以去工厂、码头等地打工,也可以应征官府工程的民工,获得不少的“工钱”。
也有部分村民留在村里,通过其它途径“致富”如种桑养蚕,种植棉花。由于大晋工业商业发展很快,因此对生丝、棉花等原材料需求极高。再加上种桑棉获利极高,而种植桑树,三年成材,便可多年蒋采无忧,是投入小获利大的营生,棉花相对水稻等农作物来说,对土地要求不高、获利空间更大。更有少数村民参加扫盲班后便知道学习“农科”技术,比别人更善种桑棉,故而迅成富。
在这个报告当中,洛阳大学堂做出了一个统计发现:在每年农闲时期,有近三分之一的当地青壮去外地打工,妇人也会去邻近的纺织厂等处打工,短短数月的劳作,获利过一年耕种的农产品的价值,因此有大约十余户自耕农干脆将家中的土地“转包”给他人,全家迁居城镇,专门在工厂等地谋业,数年下来便是康之家。
有近大约三分之二的农户则在种完农田之后专心于桑棉,甚至有些人种植水果等作物。贩卖城镇谋利,少数人则“承包”他人土地,成为大种植户。只有少数农户因为劳动力不足,只能专营农田,日子过得很一般。
报告中还发现,越是商品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农业越容易受环境影响。在当地靠近码头的一个山村中,有三分之一的农户种植棉麻以谋利,三分之二的农户由于各种原因专心营生农田,不过他们在农闲时出外“打工”的人最多,过一半,几近三分之二。
而距离港口和码头较远的村庄则是另外一番景象,绝大部分人靠农田吃饭,只有少部分胆子大的人出外打工营生,大约只占当地青壮的十分之一。
经济商品化的目的就是让百姓们的生活富足,商品化使得村民们有了“创造力”。商品化最大的特征就是物产丰富,村民为了追求财富,为了自己的富足,自然会想方设法去“创造财富”。不管是聪慧之人自拓门路还是中平之人学样改良或是愚钝之人跟风而进,他们都在原来的农业生产基础上开始创造新的财富,正是这种创造,成为大晋经济前期得到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而在过去大晋经济作为庄园农奴经济的代表,百姓们由于受条件限制,他们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下生产,而那些庄园主实际上又承担着财富分配的职能,因此在这种体制下,你就是再卖力也只能混个温饱,所以村民也没有创造新财富的动力了。
“裴爱卿,你来说说这个报告对朝廷来说有用吗?”过了大概有一个时辰之后,司马遹见在座的人基本上都看完资料了,他首先问为首的裴危。
“嗯,陛下,以臣看来,洛阳大学堂提供的数据资料,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作用。首先这些数据说明我大晋新政执行这么多年来成绩斐然,效果明显;其次当初朝廷投资运河,以运河带动经济发展的目标已完成;最后商业的繁荣为普通百姓带来了明显的好处。”
“不过呢,陛下,这报告当中也指出了其中的一些弊端,但这些弊端未必就有普遍性。毕竟这份报告仅仅是以萧县一地为例子,未免有点狭隘。若想得到更为详细的数据资料,臣以为必须多调查几个地方才行。”
“嗯,裴爱卿的话果然是老成谋国之言!温峤你们几个人怎么看?”司马遹又把目光对准一旁站着的几个年轻人,这次司马遹巡游天下,特意将温峤等几个年轻官员带在身边,为的就是想培养一下后备力量。
“启奏陛下,臣赞同裴大人建议,还是多多调查之后再下结论为好!”尽管温峤智商很高,但毕竟年轻且没有从政经验,真要让他说点什么,还是赶不上裴危,还需要多多锻炼。
“这样吧,温峤你负责把这份资料转给长安,让内阁组织人手调查。今日天色也晚了,大家都回去休息吧,明日一早我们还要前往建康。”说着司马遹起身往后面走去。
(ps:感谢书友专业一生乱变大大的588打赏!!)(未完待续。。)</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