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孩子应该恭敬、虚心地聆听。
然而,事实上,面对我们的教诲,年龄偏小的孩子还能够聆听,但是孩子越大,似乎就越听不进去,他要么表现出一副不屑的样子,要么心不在焉地随便听听,要么干脆直接顶撞我们,我们说一句,他能回顶几句,甚至“一言九顶”……类似这样的情景,在生活中已经不是个例了。面对孩子的顶撞,我们的内心作何感想呢?会舒服吗?
而有的父母过于疼爱孩子,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也不会及时上前纠正,甚至会极力袒护。渐渐地,孩子就会养成唯我独尊、傲慢无礼、张扬跋扈的性格,到那时,我们再教导他,他一定不会听从。不仅如此,当我们对他的照顾令他不满意了,他就会反过来“教导”我们,说不定我们还会“乖乖地”听从,听取他的意见,下次“改进”照顾他的方法。这样一来,我们和孩子完全换了位置,他成了我们孝敬的对象。这简直是颠倒了伦常,孩子不像孩子,父母不像父母,如果是这样,孩子的未来不但不会辉煌,我们整个家庭也不可能兴旺。
当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如此。有的孩子出自于有良好家教的家庭或学习过《弟子规》,当父母教导他的时候,他会恭恭敬敬地听从,虚心父母教,须敬听
地接受,并把父母的教导落实在实践中。由此,他自己的过失不但得到了纠正,道德学问也得到了提高。而且,他会把对父母的这份恭敬延伸至周围任何人那里,人们在与他的相处中感受到的是被尊重、被恭敬,如此一来,人们怎么会不喜欢他,不愿意帮助他呢?这样,他的人生路就会因处处遇贵人而更加顺畅。这难道不是我们希望的结果吗?唯有我们和孩子共同学习《弟子规》,才能实现这一点。
如何帮助孩子落实“父母教,须敬听”这句教诲呢?
在我们帮助孩子学习之前一定要思考,孩子为什么不恭敬地听从我们的教诲?
有这样一个男孩,他在10岁之前都是乖巧听话的孩子,妈妈说什么他都会认真听。不知道什么原因,上了初中之后,他渐渐地开始跟妈妈顶嘴,一开始妈妈也没在意,可是他却越来越不像话,对父母顶撞得越来越厉害。另外,他在学校还常常与同学争辩,而且竟然开始顶撞老师。他的人缘越来越差,情绪也因此越来越低落,人生似乎走入了低谷。
仔细观察他的家庭会发现,他的妈妈在家务方面非常在行,而爸爸就略显笨拙。而每当妈妈指导爸爸做家务或者指出爸爸的问题时,爸爸从来不会虚心地说:“好的,我知道了,我下次注意。”而是说出种种借口,不接受妈妈的意见,有时甚至还会因此跟妈妈生气。
爸爸不仅对妈妈是这个态度,对父母、亲人、朋友都是如此。总结起来,就是爸爸根本听不进别人的劝导,也从来不会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自以为是、固执己见。在爸爸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儿子也渐渐学会了爸爸的说话方式,慢慢地就变得爱顶撞父母了。
可见,我们的言语行为是孩子最直接的榜样。如果我们能够听取父母、亲人、朋友的劝导并虚心接受的话,孩子也会受到影响,并用同样的态度面对我们对他的教导。反之,如果我们都不懂得“须敬听”,孩子也不会恭恭敬敬地听我们的话。也就是说,教育孩子是一个“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过程。孩子教育好了,我们就自得其乐;教育不好,我们就自食其果。正所谓“自己酿的酒,自己去品,其味自知”。
话说回来,我们都希望能种好种子,结好果,所以我们千万不能忽视自己的行为。我们希望孩子孝顺听话、前途似锦,那么我们就必须努力做到“父母教,须敬听”,只有这样,我们对孩子的期望才不会变成失望。
除此之外,我们也应该注意教导孩子的方式,如果我们总是用埋怨的方式来教导他,他肯定会产生抵触情绪,由此而无法恭敬地聆听我们的教诲。当然,作为孩子,无论如何,都不应该无礼地对待我们,但是,如果我们自己不能无条件地恭敬自己的父母的话,那么就不要要求孩子。因为,我们的要求不但是苍白的,也是令他反感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俯下身来落实《弟子规》的这句教诲,这样,孩子就一定会有所改观。
鼓励孩子践行“父母教,须敬听”的教诲,使他成为能受谏的有福之人。
俗话说“福在受谏”,一个人有没有福气,就看他能不能听取谏言。
对孩子来说,也是如此。一个孩子的道德学问能不能不断提升,个人的发展空间会不会越来越大,人生之路走得顺畅不顺畅,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他愿不愿意听劝、受谏。
孩子都有缺点,而他自己很难看到自己的问题,如果他要想发现缺点、改正缺点、不断成长,就必须有一个愿意听从他人劝导的态度。如果孩子面对父母、老师、长辈的教导或面对朋友、同学提出的建议,总是表现出一副傲慢不屑、不愿意接受的样子,那么久而久之,就没有人愿意劝导他了,他就会因此而止步不前。
相反,如果孩子用恭敬心认真听取他人的劝导,并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他就会不断进步。而对方也会因他的恭敬而愿意不断地帮助他,不断地给他提出有价值的、有效的意见,对孩子而言,这样的人不就是他人生中的贵人吗?
所以,我们与其天天祈祷孩子遇到能帮助他、提携他的贵人,不如培养孩子具备接受他人建议的心量和谦虚、恭敬的态度。而这种素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践行“父母教,须敬听”这句教诲才能实现,让我们和孩子共同努力吧!
父母责,须顺承
每个孩子都不可避免地会遭受父母的责备,而面对责备,孩子会乖乖“顺承”吗?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我们也许会因此生气,接着会责备他、批评他,甚至呵斥他。其根本目的,无疑是希望他能够有所改变,不断进步。所以,对于我们而言,出于为孩子好的目的而责备孩子,是非常正常的、无可厚非的行为。而面对我们的责备,孩子应该如何反应呢?这句“父母责,须顺承”告诉我们,当父母责备孩子或者管教孩子的时候,孩子应该表现出顺从的态度并虚心地接受。
然而,现今社会的大多数孩子并不是这样的。有的孩子听到父母的责备声,虽然嘴上不说,但是表情相当难看,他内心在说:“你别指责我,我不爱听。”有的孩子则是找一大堆理由,以表示父母说的不对;有的孩子则是直接和父母对抗,不但反过去责备父母,还会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让父母伤心……所以,很多父母经常叹息道:“如今的孩子,怎么这么难管教啊!”
有一个小男孩自从知道有虐待儿童的举报电话之后,只要父母一责备他、批评他,他便打电话举报,或是对着窗外的路人哭喊道:“我父母虐待我,请你们帮忙打举报电话。”几次之后,小男孩的父母都不知道该用什么方式管教他了。说轻了,他不听;说重了,他又要举报。面对这种情况,父母真是无可奈何。
当然,也有少数孩子面对父母的责备和批评会毕恭毕敬地表示顺从,并接受父母的教导。为了让父母尽快消气,他还会说:“爸爸妈妈,我知道错了,我下次一定改,您别生气了。”这样的孩子在当今社会是不是太少见了?有些父母甚至会怀疑,有这样懂事听话的孩子吗?当然有,力行《弟子规》的孩子就是如此听话懂事,这不是杜撰,而是事实,只是你没有见过、接触过而已。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听话孝顺,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和孩子一起把这句教诲落实在生活中,只要落实,我们就会发现,听话懂事的孩子原来就在我们自己家中。
当然,我们也不是完人,也会犯错误,也就是说,有时候责备孩子责备得不当,甚至会误解孩子。这时,孩子是否也应该顺从呢?应该是这样。但我们也要教孩子:当你认为我们做得不对的时候,要在事后以恰当的方式提出自己的意见来。《弟子规》中的另一句“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就是教孩子给父母提意见的,具体的内容将在后面详细讲述。
如果孩子不践行“父母责,须顺承”的教诲,对个人、家庭有什么影响吗?
有个男孩从上初中开始,对父母的责备就常常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后来慢慢演变到根本不让父母开口。在学校里,如果老师批评他,他就用眼睛瞪着老师,嘴里还嘟囔着,老师批评得厉害了,他就和老师对着干。搞得父母不敢惹他,老师也管教不了他。
后来,他高中还没上完就开始到处打工,一年之内换了好几个工作,每次都是领导说他几句,他就撂挑子不干,有时还会辱骂领导。
一次,他过马路时没有遵守交通规则,差点儿被一辆车撞上。司机气愤地说:“你怎么不遵守交规呢?不要命了?”一听这话,他就不依不饶地开始骂司机。司机听不下去,便下车和他理论,没说两句,两个人就动起手来,后来,他被打成重伤送进了医院。
这个男孩就是因为听不得他人的责备,才养成了一身的坏毛病,脾气还异常暴躁,工作和生活都不顺利。如果他能做到“父母责,须顺承”,当面对老师、领导、他人的责备时恭敬地接受,那么他的学业就不会半途中止,工作也不会屡遭不顺,更不会遭遇横祸。一切都是自作自受啊!而源头就是因为他没有在父母那里养成“顺承”的习惯。可见,一个不懂得孝顺父母的孩子,未来的路一定不会顺畅。
这个男孩的例子并不极端。有的孩子因各种原因被父母责备后,居然起了杀死父母的念头。可怕的是,个别孩子居然真的害死了自己的父母。
仅仅因为被责备,就完全不顾父母对自己的大恩大德,这简直是天理难容啊!可是,我们能简单地怪罪这些孩子吗?
这种现象的发生完全是因为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造成的,而这种缺失已经不是一年、两年或者五年、十年了,而是大半个世纪,所以呈现出的社会现状往往让人惊愕和惋惜。如果我们做父母的还意识不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孩子的个人生活不但没有顺利可言,严重的话,甚至还会导致家破人亡。
所以,我们不要小看《弟子规》的力量,它可以让每个孩子都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也可以让每个家庭更加美满,让社会更加和谐。
我们如何和孩子一起践行“父母责,须顺承”这句教诲呢?
身教永远是最有力量的教育。我们希望孩子能落实《弟子规》,那么我们就要问问自己,当我们的父母、领导、长辈、妻子(丈夫)责备我们的时候,我们是什么态度?有没有恭敬地顺从并虚心地接受?我们的一举一动,孩子都会看在眼里,我们怎么做,他就会怎么学。
所以,当父母、亲人、领导、同事责备我们的时候,我们最好主动表示歉意,诚恳地接受对方的指责,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说:“对不起,这件事是我做得不妥,我下次一定注意。”此言一出,对方肯定不会继续喋喋不休地指责下去。
如果一开始我们说不出口,那么至少要做到不生气、不顶撞。而要做到这两点,就不能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而是要从对方的训导和指责中发现自己的问题,了解对方对自己的不满,这样才能心平气和地听对方说。即使对方说得不太对,我们也不能“奋起反抗”,因为结果只会两败俱伤。
我们要么耐心地给对方解释,要么等到对方完全消气之后再从长计议。
如果对方已经气得失去理智了,那么我们就要灵活应对,千万不能硬碰硬。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曾子受杖”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一次,与父亲在瓜地里劳作,曾子不小心斩断了瓜苗,父亲看他不爱惜植物,做事不谨慎,于是很生气,便举起手上的大棍子向曾子的背部打去。曾子知道“父母责,须顺承”的道理,就一动不动地让父亲打。没想到,父亲用力过猛,曾子的身体承受不了,结果晕过去了。
曾子醒过来后,不但没怪父亲,反而问父亲费了这么大力气教育自己身体有没有不适,还到房间拿出琴开始弹奏起来,以表示自己的身体无恙。
故事讲到这里,我们也许会觉得曾子太孝顺了,甚至觉得曾子简直愚蠢,是愚孝的行为。我曾看过一些家庭教育学的专著,里面也讲到过这个故事,但讲到这里就截止了。之后,专家还就此批判儒家文化,说古人愚孝,不尊重人格,宁肯被父母打死,也要顺从父母,云云,进而上纲上线,大肆批判古代教育的不是。
可事实上,故事并不是到这里为止的,这仅仅讲了一半。接下来的一半是这样的:
当这件事被孔子知道后,孔子责怪曾子不孝,并告诉弟子们“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的道理。也就是说,如果父母拿小棍子打你,你就要受着;如果拿大棍子打你,你就要赶快跑。为什么?因为父母生气的时候情绪难以控制,假如拿大棍子打失手了,把孩子打伤了,甚至打死了,那伤心的还是父母。所以,孝顺的孩子是不会把父母陷于不义的。
由此我们知道,如果责备我们的人情绪异常激动,甚至要打我们,那么我们还是先走为妙。所以,《弟子规》中的教导并不是死板的,而是灵活的。只要我们存着一颗孝顺父母、恭敬父母的心,并把这种态度延伸到生活中的每一处,那么我们和孩子必将获得幸福美满的人生。
教子箴言
“父母呼,应勿缓”到“父母责,须顺承”这四句,阐述了为人子女对待父母应有的态度,这个态度就是无条件的恭敬。父母无条件地养育子女,子女如果轻视父母、对父母无礼的话,真是有愧为“人”。道理如此,但现实状况却不容乐观,我们不要责怪孩子,看看我们自己是如何对待父母的,答案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