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李东阳不安地问道:“启奏陛下,臣斗胆问陛下,是何人弹劾刘尚书?”
朱厚照看过刘大夏的履历,知道李东阳和刘大夏是同乡,所以他们俩也是天然的一队,李东阳站出来问这个问题,他毫不意外。
他盯着李东阳看了许久,口中吐出了几个字。
“吏部左侍郎,焦芳。”
其实在朱厚照看到焦芳的弹劾时,他也有点不知所措,刘大夏不是烧毁海图吗?怎么又成了藏匿海图呢?
但是焦芳和刘大夏都是天顺八年登进士第,他们是同年,还都是庶吉士,同在京城,所以焦芳所言理应是正确的。
而且朱厚照在焦芳上书之后,查过《大明律》卷三《吏律》,其中有这么一条规定。
“凡弃毁制书及起马御宝圣旨,起船符验,若各衙门印信及夜巡铜牌者,斩。若弃毁官文书者,杖一百。”
他又找到了《大明令》,其中对于官员犯仗罪有着详细的处罚,这些条例相当于现在的行政处分。
一共分为四个级别,六十仗,降一个级别;七十仗,降两个级别;八十仗,降三个级别;九十仗,降四个级别;全部解除现任职务,流官降为杂职,杂职调到边远地区任职;如果官员是因为犯公罪而达到杖九十的,不解除职务,只是记过。
但是如果达到一百仗就不一样了,官员被仗责一百,无论公私罪,永不叙用。
也就是说如果刘大夏真的毁坏海图了,那么宪宗时期应该会有记录刘大夏被仗责,并且将刘大夏开革出官员队伍,但是朱厚照查了宪宗时期的记录,跟此事相关的记录也没有记载刘大夏被处罚过。
而且《大明令》和《吏律》之中还有规定,“凡遗失钊书、圣旨、符验、印信、巡牌者仗九十,徒二年半,若官文书,仗七十……责寻三十日,得见者免罪……”
这就很有意思了,只要是毁坏和遗失,都会受到严重的处罚,但他偏偏是藏匿,只要及时的放回就可以了。
所以刘大夏当时也是熟读了各种律法,保证自己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还不会受到处罚。
现在他不仅没有被开革出官员队伍,还一直做到了兵部尚书,这就足以证明了一部分。
还有一点,刘大夏在兵部当职方司郎中时,汪直是西厂提督!
当时是汪直提议给朱见深重新下西洋政策的,如果刘大夏真烧了,按照汪直的个性,怎么可能放弃这个机会,还是有着正当理由的机会。
而且明朝还有一本重要的军事书籍《武备志》,成书于天启元年(1621年)。
茅元仪为兵部尚书孙承宗所重用,他能在兵部看到各种存档,《武备志》中就把郑和的海图数据收录进去了,这也是从侧面说明了郑和海图在明朝还是存在兵部的。
李东阳站起来微微低头,拱手说道:“陛下,臣深知刘时雍的为人,宪宗年间匿征讨安南文书,是为了朝廷不开兵事,也是为了天下百姓着想,海图一事也是为了天下百姓,如果朝廷重新下西洋,将会加重百姓们的负担,刘时雍乃是忠君为国啊。”
朱厚照在心里摇了摇头,禁止重新下西洋是为了天下百姓?
在刚开始的时候朱厚照也是这么想的,郑和开着宝船满世界溜达一圈,只是为了宣示明朝的军事实力,但是经过他的了解根本不是那样。
明朝的海禁政策,禁的是私人贸易,而不是朝廷对外贸易。
朝廷可以通过垄断的对外贸易获得大量的金银,否则的话按照明朝初年的财政情况,怎么可能支撑得起朱棣的多次对外征战?
穿越而来的朱厚照是最知道打仗打的就是钱,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没钱根本支撑不了。
朱棣五征蒙古,出兵安南,很难说不是靠着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钱支撑的。
而自从朝廷不下西洋之后,沿海的那些大家族都在涉及走私贸易,依靠着丝绸和瓷器赚的盆满钵满,他们都知道对外贸易是赚钱的,因为大明许多的特产,比如丝绸,瓷器,西洋根本就没有。
这就相当于现代的高科技技术,你想要就得花钱来买,低价还不卖给你呢,有的是人想买。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