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发枪,扣板机龙头下压,因弹簧的作用与火石磨擦发火。这样,不但克服了风雨对射击造成的困难,而且不须用手按龙头,使瞄准较为准确,随时都可发射。燧发枪配有火石自动打火装置,不怕风雨并不须事先火绳点火,发射速度与精确度大为提升。
这种火枪,其原理是在击锤的钳口上夹一块燧石,传火孔边设有一击砧,射击时,扣引扳机,在弹簧的作用下,将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门边上,冒出火星,引燃火药击发。大大简化了射击过程,提高了发火率和射击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较低,便于大量生产。
祝融燧发枪的口径为19.8公厘,枪长1.56米长,枪重11.3斤,弹丸重0.6两。相比于原先的火铳威力简直不知道提高了多少。
“陈平安,领枪!”
“感谢岐国公,感谢首辅,感谢教习。”陈平安目不斜视走了上来,接过公输台匠人递来的枪支。
“张孝,领枪!”
“……”
随着许鹤亭的喊叫,足足半个时辰,终于将火枪发完了。
之后学子们纷纷前往食堂吃饭,而柳锦城则陪着陈子龙等人离开了校场。
“廷益兄,岐国公的好点子可真是不少啊,这样一支完全由他培养起来的学子兵将,将作为他最坚定的嫡系手下,不管天下局势如何,只要有讲武堂、说政堂,始终源源不断的提供人才,大顺朝就不会崩塌。”
陈子龙摇头叹气,既是为这种制度感到欣赏,又是为张鼎这样的人才头疼。
“人中兄,还有一点那就是再也不必受士绅豪族的影响,此前天下人才都是出自士绅士族,这才使得他们越发的肆无忌惮,与朝廷争利、误国害民。这种纵容的做法不仅仅会削弱朝廷,还会使得朝廷对他们越发的忌惮,两方越来越敌视。
其实正如我家国公所说的,只有不必再看士绅豪族的脸面过活,朝廷与他们的矛盾才会减少,相反,若是事事都依靠士绅豪族,他们反而会以为朝廷没有他们不行而得寸进尺,导致矛盾越来越大。”柳锦城摸着胡子对陈子龙笑道,他倒是不害怕此人将自己在西安府见识到的事儿传回南明朝廷,使得他们学习良政、重整旗鼓,为大顺树立大敌。
有些事不是想做就能做的,尤其是南明这种地狱级难度的混乱朝堂。
而且早在明朝还没灭亡之前,那些江南的士子、士绅、商人、豪强就总是认为北边的战事与他们无关,反正建奴离江南这么远,平日里给北直隶运送粮食已经非常不错了,还叫他们掏钱出力出人抵抗建奴?
开玩笑呢?鞑子如何残忍,害的都是北人,与我们南人又有何干?就算他们真的如同蒙古帝国那般饮马长江了,难道不可以投降?不管是那里来的敌人反正还不是都得靠他们这群地头蛇治理地方?
南明小朝廷就是如此,弘光政权本就是江南的官员士绅撑起来的,他们不会真的出力让朝廷北伐,所以弘光政权失败是必然的事儿。
因为整个江南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在这群江南官吏、士绅手中掌握着。
更何况这种矛盾也不是明代独有的,而是在魏晋时期衣冠南渡时就出现了南北人矛盾,后来的南宋又是一次。
想到这里柳锦城不由得摇了摇头,对着陈子龙说道:“人中兄,说句难听的话,大明此时已经药石难救了,因为这些依附在朝廷身上吸血的虫子,已经在大明朝得到了最顶级的权力,汉人朝廷已经没什么可满足他们的了。
只有像蒙古人那样对地方不会管理只能分封给地主豪强,再辅以保税制度,这才是这群士绅所要的。唉,人中兄汝别看黄得功等人在江北顶住了鞑子的袭击,悲观的来说,鞑子只是还未完全适应汉地的规矩,待那些前明的臣子获得了多尔衮的重用之后,弘光政权朝廷一定会被速速击溃的,因为江南士绅最喜欢的生活就要来了,呵呵呵,人中兄也是江南大族,尔不会不清楚吧?”
柳锦城不是胡乱说瞎话吓陈子龙,事实就是如此,建奴作为塞外之敌,他们本就对中原不好统治,只能给那些士绅豪族放权,让他们协同管理天下。
而前期的鞑子就是没有想明白这回事儿,本来江南在洪承畴等官员士绅的撺掇下已经放弃抵抗,可是多尔衮为了消灭汉人的凝聚力,竟然胆敢再次颁布了剃发易服令。
这种智熄的行为导致清军统一天下足足延缓了几十年,而且还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满清建国二百多年,一直有人打着反清复明的口号造反,就是因为如此,很多人觉得不就是个头发衣冠吗,有什么重要的?
其实不然,古人对这种精神象征真的是比命还重要,这才持续不断的反抗,在天下最主要的士绅地主都全面倒向建奴之时,普通百仍然不怕死的开始了反抗。
这不像某些人所说的:百姓又不知道什么,他只要能活下去,不管是明还是清都一样,反而那些士绅才天天搞事儿,闲的没事儿敌视清廷。
但这些人往往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作为最底层的百姓,他们与士绅豪族可不同,士绅豪族可能在王爷贝勒面前如同狗一般,但面对地方上的普通满人,他们还是有一些面子、能力的。
反而是最底层的百姓,不仅要被同为汉人的士绅豪族欺负,还要被满洲普通百姓欺负。
他们的身份地位很有意思的形成了欺压链:满洲贵族-汉人士绅-满洲底层-汉人底层。
所以底层的百姓只要没有麻木的,就会非常敌视满清,这也是为何清朝大规模起义不断的原因。
最好的佐证就是在反清的二百多年里,那些反清复明的洪门有一批随着下南洋的大潮定居在东南亚。
可能很多人觉得,那些迁徙海外的,没有约束的反清帮派才更要反清?
非也,其实在当时最有民族情绪的反而是内陆那群人,因为南洋的会党由于远离了清廷,在百多年后会逐渐的遗忘仇恨,乃至于接受建奴的官员册封。
但留在本土的洪门义士,他们的基本盘就是那些受尽了建奴欺压的普通百姓,这才始终仇视清朝如一,一直反清反到清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