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虽然会昌毁佛是发生在会昌五年,实际上从李炎登基的那一天起,就已经在筹划并逐步推动毁佛行动了。给一个正式点的定义:这是一次针对以佛教为首的外来宗教的一次禁毁运动,是一次寺院地主和世俗地主矛盾的总爆发,结果使佛教遭受到严重打击,佛教徒称之为“会昌法难”,史书称为“会昌毁佛”。
公元841年,唐武宗会昌元年六月庆阳节,嗯,这个庆阳节是李炎为了庆祝自己的生日搞出来的大型party,也叫万寿节。刚当上皇帝不久的李炎,总是要表达一下自己的激动心情,这个谁都能理解,于是就借着庆生之机,搞了这次聚会。当时来参加的还包括宗教界人士,主要是当时也没什么娱乐活动,借着这次机会请和尚和道士们讲经说法,也提升一下档次。
不过李炎的表现得就有点意思了,结束后给参加party的道士们大大赏赐了一番,还每人送了件限量定制版的紫色法衣,当一群大和尚们眼巴巴地想着一会就轮到我们领福利的时候,李炎挥一挥衣袖,手下人宣布party结束,开始打扫卫生了。
这下和尚们就尴尬了,当然他们还没有意识到,一个明确的信号已经透露出来了:新皇上并不喜欢和尚和佛法,接着,一个又一个对僧人们发难的敕令就从皇宫里签署、发布出来。
会昌二年(公元842)开始没收一些寺院财产,当然并没有大规模行动,只是针对一部分佛寺。
会昌三年,下了一道“杀沙门令”,因为据谣传说有藩镇的奸细假扮和尚混了进来,现在就藏在京师的某个地方,于是京兆府在长安城中展开了一次打假行动,抓住并打死了三百多个所谓奸细的裹头僧人。
会昌四年初,敕令尽拆大型寺院、佛堂,勒令僧尼还俗。
会昌四年二月,宰相李德裕上奏说,“今毁拆天下山房兰若、普通佛堂、义井村邑斋堂等,未满二百间,不入寺额者,其僧尼等尽勒还俗,充入色役”,色役就是一种徭役,解释起来还挺麻烦,道友们知道就行了。
会昌五年四月,对全国寺庙、僧尼搞了一次普查,这就在为下一步行动做准备了。普查的结果是,全国有大型的寺庙四千六百多座,招提、兰若达四万之多,总计有僧尼二十六万五百。
唐代,招提是四方僧物,十方寺院的意思,来自梵语“拓斗提奢”,后来省去了斗和奢两个字,又把拓误写成了招,这就是招提的由来。而兰若则是梵语阿兰若的省略,指的是出家人能安静修行的地方,后来慢慢也用来指一般的佛寺了。晚唐以后,兰若和招提一般来说就泛指小寺庙,而且多指民间私建的,道友们可能时常听到兰若寺这类的说法,可能是说的是一个特定的小庙,更多的时候就是泛指小寺庙,私立的规模自然就不会很大了。当然,这并不是我在这胡乱解释的,《唐会要》记载,元和二年,薛平奏请赐中条山兰若额为大和寺,由此可见,官赐额就是寺,私造的就是招提、兰若。
会昌五年七月,“帝恶僧尼耗蚀天下,欲去之”,开始了正式灭佛行动。首先毁了“山野”招提、兰若,随后又下敕在两个首都左右两街分别只能保留两座寺庙,每寺只能保留僧人三十,其他的寺庙全部拆毁。两都以外的地方,节度观察使治下这一档次的各州只能保留一座寺庙,并且按规模分成三等,上等寺留下二十个僧人,中等的留下十人,下等的五人,多余的僧尼“皆勒归谷”。对于那些要拆除的、不在保留范围之内的寺庙,“立期令所在毁撤”,而且还派下了御史到各地督导,监督、检查具体是否落实到位。
有道友可能奇怪这里怎么说有两个首都?这是隋唐时期的特殊产物“二都制”,就是设置了长安和洛阳两个首都,那位问这个怎么玩啊?是不是和明朝的北京和南京那种关系?这个还真不一样,详细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