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就不再展开了。
最后再说说大乘功法。大乘功法又叫无为功法,显然还是源自老庄,也是杜光庭重玄思想的重要表现。杜光庭同样极为重视无为,认为无为可以修身、可以齐家、可以治国理政,理国则国富民淳,修身则气旺延年。
杜光庭的无为思想可以说是吸收了整个唐代的高道们,特别是重玄思想的高道们的研究成果,算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了,没有点创新思维显然就说不过去。他认为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也不是放空思想,而是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循理而举事,因资以立功”,无为是功法,是大乘功法,并且也是大乘功法要达到的境界,由此可见,直到唐末,道家的思想进步依旧没有跳出老庄。
无为既然是功法,杜光庭又细分了三个阶段,就是迹无为、心无为和心迹具无为,是不是和重玄思想如出一辙?迹无为就是“功举不自伐,则功不明而身明”,心无为是“绝思灭志,无思无虑”,最后心迹具无为则与道合一,证了道果。总之,先立功行,后忘其心,最后契无为之道,了于无为,得证道果。
正常情况下,这三乘功法是渐进的,小乘修好了修中乘,中乘修好了再修大乘,最后就是成仙飞升了,有正常的进阶方法,那么自然还有不正常的情况,造成这种不正常存在的不稳定分子叫做“观”。
杜光庭在设计他的三乘功法时,想着得留个后门,就算自己用不到,亲戚朋友什么的求上门来的时候也不能没点表示不是,他说可以通过修观的方法从小乘直接跳到大乘。实际上,三乘功法可视为修道过程中的三个境界,而“观”则是不同境界下的具体功法。比如有些修真小说里的功法是划分为天地玄黄四级的,有的是分金丹、元婴的,每一级的功法自然不止一种了,什么五气朝元、六道轮回、冰心诀、破魔手、噬魂咒之类的,这些功法就相当于“观”。杜光庭在三乘功法中设计了不同的观,比如小乘功法中的假法观、实法观和遍空观,中乘功法中的无常观、常观、非无常观和非常观,大乘功法中的妙有观、妙无观、重玄观和非重玄观等,修道的时候,在任何一个阶段中都可以通过修不同的观法直接“契于无为之门”的,就是可以直接从入门到大乘成仙。不同的修观之法就不再展开讲了,感觉杜光庭在这方面的想象力还是比较有限的。
回过头来看杜光庭的修道阶次或者说是层次的划分,实际上还是脱胎于传统道教内丹修炼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老一套,当然他对五代以后的内丹学多少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相对于炼养方面的成就,杜光庭在斋醮科仪方面的贡献要更大了一些。《道藏》中关于他的斋醮科仪方面的着述多达二百多卷,“成为唐代以后斋醮活动的范本”,所以他这方面的成就真不错。元代学者马端临说:“……至杜光庭而下,以及近世黄冠师之徒,则专言经典科教。”南宋道士金允中说:“斋法起于中古晋宋之间,简寂先生始分三洞之目……至广成先生荐加编集,于是黄箓之科仪典格,灿然详密矣,后世遵行,莫敢越也。”南宋王契真道士说:“中古以还,……,广成先生杜君光庭于是总稽三十六部之经诠,……斋法大成……上至邦国,下及庶人,皆得修奉……斋法至此不可有加矣。”这个评价就有点太高了,认为杜光庭已经把斋仪规范到了极致。
除了陆修静和杜光庭以外,还有一位唐代的张万福,这三位都是在对斋醮科仪领域有过突出贡献,所以后世一般将这三位尊称为“科教三师”。
前面讲到过一些高道,在和上流社会打交道时,特别是和皇帝有来往的,比如寇谦之、陆修静等等,他们一般都会在斋酚科仪方面有所涉及,因为统治阶级需要他们利用宗教进行祈福、祭祀等,不懂这些显然不行。唐代的道举中,道士参加的道举考试时要考与斋醮相关的表白、声赞、焚修等很多内容,这些都是考较他们唱念行法的水平,以后这些道士是要到各地负责科仪的,规范是必须的。
据《唐六典》记载,唐代的斋仪有七种,比如前面提到过的金录斋、黄录斋,涂炭斋等,不同情况用不同的斋,这些主要都是传自陆修静,或者说是灵宝派,直到晚唐,杜光庭花了二十多年时间,差不多是用了一生的心血加以编删,整理了《太上黄箓斋仪》等斋醮科仪方面的典籍,后人整理后集成了一部《道门科范大全》,从而进一步规范了道教的斋仪,成为了后世道门的斋醮科仪的ISo。
史料记载,僖宗带着杜光庭跑去成都后,杜光庭便在“山中修灵宝道场,周天大醮”,也说明他的斋仪是以陆修静的传承,而他在这方面的贡献是显着的,所以地位也和陆修静相当,后人称他“词林万叶,学海千寻,扶宗立教,天下第一”。
杜光庭在整理斋仪方面的贡献,除了下了很大功夫收集整理几乎因战乱要断掉的道教传承以外,还进行了修订,删掉了一些不适应的内容,增加了很多新东西。比如为了适应需求,他增加了三献、称法位、纳职、送圣等环节,同时还增加了一些新的音乐,比如唱道赞、启堂颂、出堂颂、华夏颂等。当然,他对斋醮的总体没有大改动,多是在开头和结尾有所增删,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使斋仪细化、专业化,不同场用不同的斋仪,但不同斋仪的总体结构和流程又基本相同,这就更利于传承、推广、掌握,后人们学习了基本的流程框架后,只需要在不同的环节选择不同的音乐、服饰及颂词等即可,显然在推动道教斋仪发展上作用不小。
具体的斋醮程序和流程就不给道友们讲了,有兴趣的话可以私下里交流,这些东西懂一些的话,去道观里参观时,恰好遇上道士们做法事活动时就能看出很多门道来。
最后再简单说一下杜光庭在道藏方面的贡献。唐代的《道藏》在战乱中数次被毁,黄巢冲击长安时,道经被焚荡一空,十不存二三。杜光庭辛苦收集整理的道经也没得道神庇佑,同样损失惨重,就算侥天之幸保留下来的典籍也大多散乱无章,正因如此,虽然他几乎大半生都致力于重建道藏,但后世很多人却认为他的工作成果并不怎么样。客观地说,杜光庭的努力对宋真宗时期的道藏重修工作还是有很大贡献的,后世评价“其所着道家书,颇研极至理。至条列科教,自汉张道陵及陆修静撰集以来,始末备尽,于今羽流咸宗之”,至于哪种评价更恰当,让学者们接着去辩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