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接受并考虑利用道教,特别是道教的天命做些文章了。
相传陈抟很早就见到过赵匡胤,那时对他说过“此真命也”的话,只是赵匡胤当时还没有任何称帝的想法也就没往心里去,这也难怪,在柴荣的光环下,这得需要有多么强大的心脏才能生出取他而代之的那种野心?
但是众口铄金,说的人多了,听的多了,总会让人有些想法的。《宋史》中记载了术士苗训也曾在赵大北征时说过“视日上复有一日,久相摩荡”,意思是你代周这就是天命,不代都不行。想必类似这种赵匡胤话没少听到,赵匡义同样也听了不少,所以当天晚上陈桥兵变时,赵匡胤便顺着苗训的话说:“有天命者责任自为之,不汝禁也”,要说他没有当皇帝另干的野心,那只能说是在柴荣病重之前的事,至于以后有没有,这就太明显了。
当然了,在五代十国时期,一个没有能力带领那群兵大爷四处征战的小孩子是不可能得到他们支持的,那个时代的人都现实得很,谁能够带领着大家走得更远,跟着谁更有前途就拥护谁,而赵匡胤就是能代替柴荣带领大家谋幸福的那个人,而不是那个小皇帝柴宗训,就算他是明主柴荣的儿子也不行,这种事在五代真的是太正常不过的了。
赵匡胤当然也不能吃相太难看,所以道士送上的“真命”天子的理由就拿过来用吧,反正也没有比这个更合适的了,大家呢,也感觉面子上都过得去,所以呢就有了宋朝。
宋初经过五代十国之乱,国家急需休生养息,迅速恢复生产,这样才能让统治地位稳定下来,上面所讲的那些崇佛礼佛的政策就起到了很大作用,同样,黄老的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不要过度加重百姓的负担,不要过度干扰百姓的生产生活,对于当时的国家稳定、建设和发展来说也是有积极作用的。
几年以后,赵匡胤向洛阳龙兴观道士苏澄隐请教养生之术时,老道士给赵匡胤上了一堂无为而治的理论课,最后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正”,赵匡胤回想了以前所取得地成就,深以为然。
第二年,赵匡胤又派人去请来了精通老庄、易学的王昭素来问养身治国的方法,王昭素的回答很简练,中心思想是“治世莫若爱民,养身莫若寡欲”,这句话后来成为了赵匡胤写在屏风上的座右铭。
每当遇到天灾,主要是水旱灾害时,会请莱州高道刘若拙来设坛施法,“其法精审,上甚敬之”,后来一想每次都请来请去的太麻烦,干脆就封了他一个左街道录的官,以后就把他留在开封了。
除了与一些高道来往,并虚心向他们请教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以外,赵匡胤还在全国范围内重修了很多宫观,比如首都开封的太清观就是他那时重修的,而且还赐了一个新名——建隆观。
总体上来说,赵匡胤对于道教的态度是积极的,也是谨慎的,在利用道教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对道教的管理。从而奠定了道教在北宋初期的健康、平稳发展的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