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知道,唐时流行的是《圆觉经》,到了宋元明时,就成了《楞严经》的天下了。比如王安石、钱谦益等人都喜欢看这部经书。陆西星拿过来好好学习了一番后,特别是晚年,每有感悟就动笔注解,共注解了两次,一为《楞严经说约》,一为《楞严经述旨》。在《楞严经述旨》中陆西星从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到非无想共讲了12个层次,当然这些内容不是我们关心的,就不讲了。
陆西星研究的佛经并不只《楞严经》一部,《五灯会元》,就是《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和《嘉泰普灯录》这五部禅宗史书,在他的很多作品里也引用过不少内容。
所以说,有些学者总结陆西星晚年参佛,其实也并不完全正确,很早的时候他便三教兼修,什么书都研究了。道家自不必说,诸如理学的无欲固静,佛家的去迷存真等等这些东西在他身上都有所反映了,也就是说他既有温润如玉,又有道骨仙风,也没忘记不染六尘。他自己也说过:“以文儒究心二氏,垂二十年”,只不过某一段时间研究的重点有所侧重,某种气质展现得更多一丝罢了。
实际上呢,陆西星并不赞成佛教了性,道教了命的说法,这本就是三教都有的主张,为什么非要说别人有的,我也有的,就应该划归对方阵营的呢。
和后世的李西月一样,陆西星他们二位表现出的三教合一的思想是一致的,区别只是在表达的方式方法上有所不同,同时都提出不应纠结那些末节问题,“不思其本,只谈其末”是要不得的,至少三教所追求的道是一致的。
接着说性命双修的话题。陆西星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内药无为无作而实有,外药有为有作而实无”,性要静养。服食外丹为主的修炼方法是地元丹法,陆西星所说的“药自外来,丹由中养”就是指的内外丹法结合而来。
双修的具体功法陆西星也没有什么传男不传女,必须口口相传这类的老传统,很大方地把自己最好最有效的炼性功法“遣欲澄神”之法公开。传说中的总纲大概就是创鼎于外,炼药于内,阴阳之精,互藏其宅,最后达到心静神清。
这里需要简单说一下外药。在阴阳派的传承中,外药是包括男女合修的,算是阴阳派的老传统,否则也就可以归到清修一脉了。
此药虽产自外,来自外,但时刻为我“心意”所控制,此药“生之有时,采之有日,当其水源至清,有气无质,得而采之,然后药嫩而可取。否则,金有望远之嫌而不适于用矣。
无论是外丹还是外药,最终还是目标还是炼成内丹,最终要采的还是先天真乙之炁。名字是什么其实不重要,陆西星说先天真乙之炁就是白虎初弦之炁,这和钟吕丹道是一致的。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一提到双修,不了解的人绝对会理解成男女两性方面,所以就有了什么房中术、采补之类的说法,道家的确有这样的理论,也怪不得别人用那种眼光来看这件事。
说到阴阳双修,其实自古道家并不避讳阴阳相交的事儿,本身内丹理论就是从阴阳理论中发展出来的嘛,只不过后来的阴阳变成了性命。
道家自古就把宇宙定义为由阴阳二炁相求而形成的,万事万物均有阴阳,天地阴阳相交才有了人,有了生物,人同样阴阳相交才得以繁衍生息。儒家同样也没有避讳这个话题嘛,“男女媾精,万物化淳”。
道家把这种阴阳观念用到修炼中就太自然了。只不过初期的,比如早期的天师道、上清派所谓有“黄赤”之术,到流传到士大夫群体中的房中术,这些都是涉及男女房事的理论。东派丹法主张同类阴阳双修,以阴阳喻男女,以坎离为其体用。坎象为女,外阴而内阳,离象为男,外阳而内阴。当然了,这些事容易成为人们闲聊的话题,再加上一些色情类的作品、配合一些某某皇帝、大官的类似剧情,搞得道教挺严肃,很正规的一门养生功法变了味道,一说起来就是淫邪。
陆西星的丹法中有男女双修,认为这同样是凝视聚气道归自然的途径,不过他提出“用鼎不采战,铸剑不入炉,补铅不伤彼,利己不损人”,绝对不是所谓的采战、采补功法,而是一种称为离形交气的道家功法。当然,这种功法估计也失传了。
另外,针对世间对双修功法的偏见,陆西星还写了一部《七破论》,希望能够替双修功法正本清源。这本论着从破非论、破伪论、破直论、破邪论、破疑论、破愚论和破痴论七个方面,对其他门派的炼养法门逐一抨击,还不错,没有对《阴符经》《道德经》《参同契》和《悟真篇》四书加以批判,还专门把四部经典提出来表扬了一番。
陆西星的完整的道学思想需要从每一部作品中去分析和总结,这里就暂讲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