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余秋雨在的《文化苦旅》中有一篇《道士塔》的文章,相信道友们都看过吧,听说已经被收入了人教版的高中语文课本中。二十多年前读《文化苦旅》的时候,其实对这篇文章没有太多的印象,所以又找出来仔细读了一遍。其实这里并不是要讲余秋雨,而是这篇课文里面他所描写的那个“罪人”,文中是这样写的,“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这个所谓的罪人说的是谁呢?他是曾经看护莫高窟一个普通道士王圆箓。这个余秋雨笔下的罪人,在他的墓碑上面却赫然刻着“功垂百世”四个大字,这显然和余秋雨所说的画风完全不符啊。
让我们回到一百多年前那个黄沙漫天的敦煌,拜访一下王道士。
姓名:王圆箓
籍贯:湖北麻城
出生时间:约道光三十年(1850年)
去世时间:1931年
王道士本是一个很小的道士,很渺小,如果没有和莫高窟发生联系,恐怕和历史上的万千普通道士一样随便就湮灭在历史长河中。意思是什么呢,他的生平资料很少。要想了解他,首先是看他的弟子写的墓志,“太清宫大方丈道会司王师法真墓志”。当时弟子赵明玉等人埋葬王道士的时候,为了这篇墓志很是费了点心思。
这篇墓志足有五百字,所表达出来的内容还是相当丰富的。通过它,首先大体可以分析出王道士是死于1931年6月3日,老家则是湖北麻城。
关于籍贯,不但墓志中讲他是湖北人,敦煌人郭璘在1906年写的《重修千佛洞三层楼功德碑记》中也有“鄂省羽流圆箓”的记载,1911年王道士自己写的《催募经款草丹》中同样自称“道末、湖北麻城县人、现敦煌千佛洞住持王圆箓”,所以他是湖北人还是可以确定下来的。那为什么还要专门讲籍贯的问题,原因学术界至今还有些争议,说他是汉中人。
那么王道士怎么大老远的跑到西北苦寒之地的呢?墓志里说因为麻城连年荒旱,只好逃荒出来,至于往哪里逃也没有个目标,总之得先保证不被饿死。就这样,大概光绪元年(1875年)他来到甘肃省酒泉市的肃州。推算年龄,他当时应该二十多岁,正值年轻力壮,于是就在那里当了一名巡防兵。
王道士的军旅生活没有记载,具体哪年退伍也不清楚,当然是否有过美好的爱情故事就更不清楚了,总之他遇到了一位不知何来何去的盛道人,然后就受戒皈依,成为了一名游方的道士。
绝大多数学者并不关心王道士的师承,大概认为不值得关心,或者考证起来有难度吧。这里稍分析一下,因为可用的资料的确是极少,所以只能从名字上分析分析,结论是王道士可能是龙门派的。说到门派,道友们应该想起刘一明了吧,当然了王道士究竟是不是刘一明一脉的传承就难考证了。按龙门字辈看,王道士应该是第19代圆字辈,他的弟子姚明善、赵明玉是第20代弟子,徒孙方至福则为第21代。另外王道士当年管辖的西云观确是龙门派法裔,敦煌道教协会的历任会长也均是龙门派的,由此大体可以断定王道士属龙门派。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前后,王道士游历到了敦煌,顿时被迷住了,自称这里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立刻决定住下。道友们可以看看地图,既然是游历,走回头路的可能性还是要小一些,所以王道士从酒泉出发继续向西北走,出了嘉峪关、玉门,来到敦煌是比较科学的。有道友会说,那他怎么不向东北、西南走呢?答案当然是得走相对的人更多的官道,西北那地方,随便乱走,十天半个月别说见不到人了,连水都没有,所以他向西北走来到敦煌,这其实是一种必然。
既然对敦煌有了兴趣,王道士便决定留下来了。当时上层和中层的寺庙里住着喇嘛,所以王道士只好选择了下寺,今天的编号第344窟中落脚。因为他是汉人,所以很快就被当地人接受了,又经过几年的辛苦化缘,“苦口劝募,极力经营”之下,慢慢地把坍塌的石窟改造成了小道观。当然,当年他的那些打通隔墙之类的操作对整个石窟造成的毁坏,也是很多学者攻击他的一条罪证,就不提了。
王道士文化不高,怎么说呢,斗大的字能认识一大筐吧,所以他专门请了一个叫杨河清的人帮他做些抄写的工作。其实就是抄些道经善书,等有香客来的时候卖几本赚些银子。
平静而又枯燥的日子和不远处的党河水一样一天一天地流过,1900年6月21日,王道士还和往常一样早起,准备一会帮工的村民来了,继续清理通道里的沙子。他不知道,远在北京的朝廷就是在今天正式对八国联军宣战了。更令他...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