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孙坚听后,也来了兴趣,便道:“那金币、银币是什么样子的?”
林南随之掏出了一枚金币,一枚银币,交到了孙坚的手中。
孙坚看了拿着那金币、银币看了看,狐疑地问道:“贤弟,这金币、银币上的头像仿佛是你吧?”
“不是仿佛,压根就是我。”林南道。
孙坚不解地道:“这有什么意义吗?”
“没啥意义,就是弄点区别上去,这次我还随船带来了制造货币的模子,文台兄正好派上用场。”
孙坚哈哈笑道:“贤弟可真是有备无患啊,这样也好,我就可以令工匠进行赶制了。”
随后,林南对孙坚说了金币、银币、五铢钱之间的衡量,正是确定了两国的物价。
在货币政策上,燕国已经推行了两年,事实证明,林南这种以五铢钱为货币基础的政策,得到了很明显的效果。大汉原本就以五铢钱为本位,无论是买还是卖,都用五铢钱进行流通,林南在不废除五铢钱的基础上,加上了金币、银币,不仅大大减少了金子、银子的过度浪费,还使得金银币制高于五铢钱,成为了一种贵金属。
两个同为一国之主的“王”,在吴王宫的大殿上彼此畅谈,在畅谈中,林南还向孙坚介绍了一些治国的经验。之后,两个人又就周瑜和欧阳茵樱的婚事进行了一番探讨,正式确定下来了一个婚期。
三天后,建邺城里万人空巷,吴王孙坚和燕王林南同时为周瑜、欧阳茵樱主持婚礼,在吴王宫里举行,婚礼的迎亲队伍从城南直达城北,然后才进入吴王宫。
这天,周瑜穿着新郎装,招摇过市的在城中走了一番,帅的掉渣的周瑜立刻引来了许多女子的青睐,成为了万人瞩目的少女心中的偶像。
迎亲队伍进入吴王宫之后,在吴王宫进行了隆重的婚礼,建邺城里的文武百官全部到齐,所有的人都沉浸在婚礼的欢庆之中。
两日后……
燕王林南在吴王孙坚的亲自陪同下离开了建邺城,两个人进行了一番告别,互相寒暄了几句,略有点依依不舍。随后,林南和甘宁、文聘以及一个长长的车队缓缓的向曲阿方向驶去,吴国大将程普随行,带着五百骑兵沿途护送。
一行人走了不到五里,但见一辆马车停在前面的道路上,挡住了去路,从马车上走下来了一个穿着华丽的女人。
文聘看到那个女人,便急忙对林南说道:“大王,是郡主。”
林南命令暂时停止前进,翻身下马,径直朝欧阳茵樱走了过去。
“哥哥,你走了,怎么也不通知我一声?若不是公瑾在那里唉声叹气的,我还不知道你今天离开呢。”欧阳茵樱走到林南身边,小声说道。
林南笑了笑,说道:“你们新婚燕尔,我不想打扰你。再说,我迟早都要离开的,我又没有什么要嘱咐你的了,就不便打扰了。”
欧阳茵樱道:“哥哥,从今天起,我们可能要很久都不能见面了,哥哥交给我的事情,我一定会尽力而为。如今周瑜已经被吴王任命成讨逆将军,我猜测吴王是想对山越用兵了,我会按照哥哥的吩咐,一步步的帮助周瑜掌握吴国的兵权的。”
“嗯,很好,你知道了自己的职责所在,这就足够了。但是,你现在是两个身份,在吴国你是周瑜的妻子,在燕国,你依然是郡主,娘子军的军师。燕国的娘子军正在草创当中,希望在你归来的时候,能够看到娘子军的强大。那么周瑜和吴国的事情就交给你了,切记要让吴王先平山越,再西征荆州,然后增兵九江郡,牵制曹操的徐州的兵力。”
“放心吧,我会的。哥哥……”
林南见欧阳茵樱欲言又止,便道:“有什么事情,尽管说出来,不必吞吞吐吐的。”
欧阳茵樱点了点头,说道:“哥哥走的时候,可以去带走那对姊妹花吗?”
林南哈哈笑道:“小樱,你要对自己有信心,以你的容貌,在吴国境内,也是数一数二的,你出嫁那天,你都不知道,有多少女子都对你羡慕嫉妒恨呢。不过,你也可以放心,我这次离开,会带走那对姊妹花的。”
欧阳茵樱道:“那哥哥一路保重,小樱就不远送了。”
林南点了点头,贴近欧阳茵樱的耳边,轻声说道:“给你一句忠告,男人都是好色的,别看周瑜表面上挺正儿八经的,你一定要想法设法让周瑜一门心思的都在你的身上。”
“小樱明白。”
……
曲阿的港口,吴兵将满载的货物全部装上了燕国的船,程普指挥着士兵忙碌完毕之后,便走到了在一旁坐着的林南面前,拱手道:“燕王,一切都已经准备好了,燕王可以随时启程。”
林南点了点头,说道:“辛苦程将军了。”
“燕王说的是哪里话,程普能为燕王效劳,也是一种荣幸。燕王走的如此匆忙,连游山玩水都没有来得急,难道燕王真的不打算在吴国再逗留一段时间了吗?”
“山水虽好,奈何我身为一国之主,离开燕国的时间太久了,正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我若不尽快赶回去,到底会出现什么岔子,还是个未知之数。”
程普道:“燕王实在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好大王,相信燕国的百姓一定会过的很幸福。”
“呵呵,程将军,你送行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就请回去复命吧,我今天就离开吴国,请你转告吴王,他日吴王若有闲暇,请来燕国一游,我必然会带他游遍燕国的山水,让他体会一下北方的风貌。”
“燕王请放心,末将一定转告。”
林南站起了身子,对程普抱拳道:“程将军军务繁忙,我就不叨扰了,就此告辞。”
话音落下,程普亲自将林南送上船,看着林南带着五艘商船离开了港口,这才转身离开,带着自己的部下回建邺去了。
林南上船之后,随着船只走了一段路,便让人放下了一条小船,他和甘宁两个人乔装打扮了一番,一起到了小船上,缓缓地驶向了北岸,整个船队他交给了文聘负责,继续驶向出海口。
林南、甘宁靠近了北岸,上岸之后,甘宁便不解地问道:“大王,我们真的要走陆路回燕国吗?”
林南重重地点了点头,说道:“既然决定了,就不会后悔。先去庐江舒城,去把那对姊妹花带走,然后再随我一起汝南郡。”
“汝南郡?汝南郡不是魏国吗?大王难道想去魏国?可是我们去汝南郡做什么?”甘宁吃惊地问道。
林南邪笑道:“天机不可泄露,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庐江郡,皖县。
林南、甘宁都身穿普通百姓的衣服,行走在皖县的街道中,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川流不息,两边的商贩也叫卖不停,将整个皖城烘托的甚是繁华。
皖县便是现在安徽省的潜山县,位于安徽省的西南部,安庆市的西北部,地处皖西南中心,扼大别山咽喉,濒临长江黄金水道,古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的美誉。早在春秋时期,这里系皖国封地,安徽省简称皖,盖源于此。
“主人,这里地处吴、楚、魏三国交界之处,同时因为这里的地理位置,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可这里却呈现出一派祥和的气氛,实在是匪夷所思啊。”甘宁跟在林南的身后,行走在街道上,看到周围的一切,便不解地说道。
庐江郡和荆州的江夏郡、豫州的汝南郡接壤,是吴、楚、魏三国的交界之处,也可以说的上是吴国的边境了。一般边境线上,都不会太平,何况皖城又是庐江郡的治所。然而这里所呈现出来的,却并不是边境上的荒凉,而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样子。
林南一进入庐江郡,便打听过了,在庐江当太守的,是一个叫顾雍的青年才俊,在这里当了两年太守,把以前萧条的庐江郡治理的欣欣向荣。
“呵呵,不必惊讶,庐江太守顾雍是江南的一个才俊,在施政方面,自然有其独到之处,咱们一路上走过来,也打听了不少。看来,孙文台也有识人之才,不然不会把顾雍放在这个位置上。”林南笑着说道。
甘宁对于文人并不太关注,问道:“主人,顾雍何许人也?怎么主人见都没见过,就对此人如此推崇?”
林南反问道:“你应该知道聚贤馆的蔡博士吧?”
“当然,蔡博士名满天下,我若是连他都不知道,那我岂不是孤陋寡闻了?”甘宁道。
林南笑道:“顾雍就是蔡博士其中的一名弟子,他的名字也是蔡博士所取的。”
“哦,原来是遇到自己人了,那主人这次来庐江,恐怕不单单是为了那对姊妹花吧?”甘宁忽然意识到了什么,便问了出来。
林南点了点头,缓缓地说道:“兴霸,跟着我没几天,连脑瓜子都变得灵活了。这样很好,估计等我们回去了,你应该就可以独当一面了。”
“多谢主人赞赏。”
“好了,咱们先去找乔氏的居所,然后再去太守府走一遭。”
“诺!”
话音一落,林南便让甘宁去打听乔氏的居所,他则对顾雍充满了期待,心想道:“带不走周瑜,能带走顾雍也是不错的选择。”
顾雍字元叹,是吴郡吴县人,孙权称帝时,便任命顾雍为吴国的的第一任丞相,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家。
恰才林南和甘宁口中所说的蔡博士,指的便是蔡邕。博士这个词,自古就有,是一个学官的名称。但是也有另外一种意思,是指专精某种技艺的人,例如茶博士、酒博士、武博士等称号。
林南在蔡邕、管宁、邴原三个人不愿意从政的基础上,给他们冠以博士的称号,就是让他们专掌经学的传授,有名正言顺的称号,相当于教育局的样子。除此之外,林南对其他专门精通某种技艺的人还设有硕士、学士称号,鼓励有一技之长的人到燕国王城的翰林院和聚贤馆,在不废除儒术的基础上,大肆鼓励其余学科的人,以便达到先秦百家争鸣的目的。
顾雍幼时曾经拜蔡邕为师,顾氏是江南名门望族,顾雍从小聪明机灵,少年时曾从因避怨而隐居于吴郡的蔡邕学琴与书法。他才思敏捷,心静专一,艺业日进,深受蔡邕喜爱。
蔡邕原名蔡雍,他对顾雍的才华十分赏识,认为将来必定有所成,于是将自己的名字相赠。
顾雍因受到蔡邕称赞,故字元叹。顾雍弱冠之年,顾雍即由州郡官吏表举推荐,孙坚占据整个江东时,他便受到了孙坚的重视,亲自对顾雍进行了一番考核,这才发现顾雍一鸣惊人,直接将顾雍任命成庐江太守。当时张昭极力反对,可是事实证明,顾雍并不负孙坚的厚望,果然将庐江治理的井井有条。
甘宁在街巷中打听了一番,得到了乔氏的确切住所,便急忙回到了林南的身边,说道:“主人,已经打听到了,就在城东。”
林南点了点头,对甘宁道:“前面带路。”
两个人步行到了城东,甘宁在前面带路,林南跟在甘宁的后面,很快便来到了一个府邸。
府邸并不豪华,也不壮观,更不显得富庶,而是那种中规中矩的书香门第之家,即便是远远地站在府邸的外面,也能闻到府邸里面传出来的那种墨香,给人一种很清新的感觉。
匾额上写着“乔府”两个字,苍劲有力,字迹规整,看的出来,这两个字是出于名家之手。
乔府的大门是关闭着的,林南见状,便对甘宁喊道:“去敲门!”
甘宁“诺”了一声,便立刻过去敲响了乔府的大门。
不久,一个年迈的老汉缓缓地将门打开了一条缝,看了一眼站在门外的甘宁,他并不认识,便问道:“你找谁?”
“久闻乔公大名,我家主人特来拜会。”甘宁一边说话,一边递上了名刺,交给了那年迈的老汉。
所谓的名刺,其实就是名片。
名片在中国,经历了谒、刺、帖、片几个历史阶段。
名片起源于交往,而且是文明时代的交往,因为名片离不开文字。
原始社会没有名片,那时人烟稀少,环境险恶,人们生存艰难,交往很少;文字还没有正式形成,早期的结绳记事也只存在于同一部落内部,部落与其他部落没有往来。
到了奴隶社会,尽管出现了简单的文字,也没有出现名片。奴隶社会经济还不发达,绝大部分人都固着在土地上,奴隶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少量世袭奴隶主,形成小的统治群体,由于统治小圈子长期变化不大,再加上识字不太普遍,也没有形成名片的条件。
名片最早出现,始于封建社会。战国时代中国开始形成中央集权统治的国家,随铁器等先进生产工具使用,经济也得到发展,从而带动文化发展,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与其它流派形成百家争鸣景象。
各国都致力于扩大疆土,扶持并传播本国文化,战争***现大量新兴贵族。各路诸侯王每隔一定时间就要进京述职,诸侯王为了拉近与朝廷当权者的关系,经常的联络感情也在所难免,于是开始出现了名片的早期名称“谒”。
所谓“谒”就是拜访者把名字和其它介绍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作为给被拜访者的见面介绍文书,也就是现在的名片。到了汉代,中央集权制国家进一步发展,随汉初疆域扩大,“谒”的使用越来越普遍。
到了东汉,“谒”之名称被“刺”所取代,材质仍为竹木之类。有人还在“刺”上添加了官职年龄等内容,专供拜见上峰之用,名曰“爵里刺”。这种官场名片有专门的书写格式,要把所有的内容在“刺”的中央写成一行,不能拆分,故而也叫“长刺”。
有个故事叫“遍谈百刺”。三国时,魏国大将夏侯渊有个儿子,是个神童,叫夏侯荣。日诵千言,过目辄识,七岁能诗文。皇帝曹丕听说后召见他,宾客有上百人,人各一刺,上书爵里姓名。荣一过目,与之接谈,不谬一人,人人皆称之为奇。
那老汉看了一眼名刺,见名刺上面写着“吴,平南将军南林,字子林”的字样,脸上没有起一丝波澜,只轻轻地对甘宁说道:“在这里等着。”
说完,老汉便关上了门。
甘宁怔了一下,扭头对林南道:“主人,这看门人竟然…”
“算了,入乡随俗,在燕国我们不是也不用名刺吗?再说,乔公也非同一般,想必前来摆放的各级官吏多不胜数了,自然也就麻木了。”林南摆手道。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