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骑士文学 www.74wx.cc,最快更新历史遗忘的角落最新章节!

    第六章千古一帝

    大帝是对历史上一些政绩斐然、武功卓绝的伟大君主的赞美称号。

    日本有明治大帝,印度有阿输迦大帝,波斯有阿拔斯大帝,巴比伦有汉谟拉比大帝,罗马有君士坦丁大帝,普鲁士有腓特烈大帝,俄罗斯有彼得大帝,法国有拿破仑大帝,马其顿有亚历山大大帝,埃及有拉美西斯大帝。

    中国有祖龙大帝秦始皇、汉武大帝刘彻、光武大帝刘秀、隋文大帝杨坚、贞观大帝李世民、洪武大帝朱元璋、康熙大帝玄烨。

    当然,中国足球界还有李毅大帝,除独门绝技“蚌埠回旋”外,口技也绝佳,一句“天亮了”曾点亮中国足球界半边天,其粉丝团更是创造了“屌丝”这一蕴意无边的流行词。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连李毅都称帝了,为何一个为解决文明冲突,不惜将自己的民族融入一个被征服的民族,从而使中国避免了像

    罗马帝国那样长久分裂、国与文化俱灭的命运的一代雄主,居然在历史学家那里没有获得一个大帝的称号?

    自永嘉之乱以来,匈奴、鲜卑、羌、氐、羯等胡族均叱咤北中国缔造过王朝,各族与汉人之间都曾有过合作或者说是相互利用。然而,民族隔阂的鸿沟是难以逾越的,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何雄才大略的大秦天王苻坚用毕生心血统一的北中国,仅仅维持了不到十年即宣告解体。

    怎样才能使中国做到真正的统一?把异族都消灭只剩一个单一民族吗?这显然是天方夜谈,北中国打打杀杀了几百年,谁也不能彻底灭了谁。打打杀杀带不来太平盛世,只能带来灾难。

    怎么办?

    办法只有一个:统一一种主流的意识形态,让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几个民族共同去认可、遵循这种意识形态,继而逐渐融合为一个民族以消除隔阂,这样,方能建立天下一统的太平盛世。

    北中国有个年轻的帝王就深刻的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就是魏孝文帝拓跋宏。

    拓跋宏是纯正的鲜卑人,兴起于大兴安岭山脉的鲜卑游牧文明在中国显然谈不上有先进的意识形态,因此,在主流意识形态方面,拓跋宏选择了汉人的方子—儒学。

    与刘渊、石虎等人胡汉分治政策不同的是,拓跋宏选择的是全盘汉化、彻底汉化,甘愿背着令自己本民族消亡的骂名,而换来一个天下一统的太平盛世。大!壮!

    拓跋宏汉化的思想,应该是来源于祖母冯太后的言传身教。祖孙二人联手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汉化改革—太和改制。太和改制,怎么改?

    一.政治方面

    1.改革官制:依照魏晋体例,设置三师、三公、尚书、中书、四征、四镇和九卿等中央的文武官吏。地方上设刺史,郡设太守,县设县令。

    相比县以上行政机构,乱世之下的基层组织建设才是重中之重。基层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其时,北魏的基层是个什么状态?

    五胡入华时,居于北方的豪强大地主多聚族而居,设坞壁自保,豢养奴仆,收拢流民,自给自足。这些豪强地主就是宗主。北魏建立后,顺势任命这些豪强坞主们为宗主,行使地方行政权力,这就是所谓的宗主督护制。

    宗主督护制最大的缺陷是:国家在征收税收、劳役时,宗主们为了个人私利而隐匿人口,造成国家赋役征发在数额、轻重方面的不均,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而且,长此以往,宗主势力做大,会削弱中央政府对地方的影响力。

    如何解决?冯太后的情人、李世民大帝的先祖李冲,提出了一个极佳的建议---实行三长制。

    三长制,即按照汉制,对北魏基层进行管制。五家为一邻,设一邻长(村民小组长);五邻为一里,设一邻长(村长);五里为一党,设一党长(乡长)。

    三长由本地守法又有德望和办事能力的人担任,负责检查户口,催征赋役,管理生产,维护治安。作为回报,三长可免除家中一至二人的官役(脱产)。这样,宗主督护制造成的诸多社会问题迎刃而解。

    2.对官员工资实行俸禄制,即定期发工资。

    不要以为中国历代以来的公务员都有工资、养老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北魏开国以来,各级官吏连俸禄都没有。国家不发工资,公务员怎么生活?平时靠贪污,战争中靠抢劫和皇帝赏赐。

    这在战乱年代值得理解,如今北魏已在中原地区确立统治地位,战争减少,战时掠夺的机会有限,各级官吏就只好“适度”腐败,毫无顾忌地盘剥、搜刮民脂民膏。长此以往,这自然会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

    484年6月,冯太后仿效两汉魏晋旧制,下达了“班俸禄”诏书。规定官员定期发工资。定期领取工资后谁再敢贪污,那么对不起,大牢或刀斧伺候。

    俸禄制刚开始施行时,遭到一些宗室大臣的强烈抵制。定期发工资还不好?可见当时政坛腐败所获利益之巨、危害之大。

    这些贪污犯们的抵制,都被冯太后强力弹压下去。北魏吏治由此大为改观。

    二.经济方面

    转方式、调结构,实行均田令。

    五胡十六国时代,政权更迭频繁,不可能有什么像样成型的土地制度。北魏初期,拓跋族刚刚入主中原之始,拓跋部落本来处于氏族经济中,他们习惯在族内实行“分土定居”政策,而汉族地区的土地制度,仍是承袭魏晋时的大土地所有制,由此而产生了一些社会矛盾。

    譬如,北魏初期,华北及中原地区由于长期战乱,土地荒芜,人口大量逃亡。一些未曾南逃的农民,因租调徭役负担重,故他们自己宁愿到大地主打短工、长工谋生,荫庇于世家大族,于是,出现了30家、50家为一户,甚至一宗近万室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危害?严重影响了政府财政收入。为何?

    因为,当时是按户征收赋役的。

    另外,北魏在北中国站稳脚跟后,社会安定,很多以前南逃的农民纷纷重返家园。而回来一看,其原有土地往往已被别人耕种,由此即产生很多地权纠纷,影响了社会稳定。另外,大家不断在官府扯皮打官司,也耽误了农耕。

    于是,土地改革迫在眉睫,而中国历史上最周密、最严谨、最有效、影响力最大的土地法令就此诞生了。

    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政府颁布了《均田令》,正式开始推行均田制这一土地制度。所谓均田制,是指国家对无主荒田以政府的名义定时、按人口分授给农民。具体是:

    1.分口粮田,保证吃的。凡15岁以上的男子,每人授给无主荒地40亩,女子20亩,称为露田。这种田只能种植谷物,种人吃的东西,保证口粮和军粮。

    想多分行不?可以,但你的符合两个条件之一:

    一是拥有耕牛。也不是所有的牛都能多分,而是得4岁以上的牛才行(原来牛也有民事权利年龄),每头牛受露田30亩。你攒上100头牛分上它三千田直接晋级成大地主行不?不行,一户限4头,也就是最多多分120亩。

    二是拥有奴婢,奴婢同普通农民一样分田,人数不限,土地归主人。看样人比畜生确实值钱。

    这种露田不仅使用受限制,交易也受限制,即所受之田不准买卖,年满60岁或死亡,还田给官府。

    2.分经济作物田,保证用的。

    初受田者,男子每人另授桑田20亩。这种田限3年内种上规定的桑、枣、榆等树。桑田可作为世业田,终身不还,可以世袭,故后又称“永业田”。在不宜种桑的地区怎么办?男子每人另授麻田10亩,女子5亩,奴婢同样受田,按露田法还受。

    3.分宅基地,保证住的。

    新定居的民户还可分到少量的宅田,一般每3口一亩,奴婢5口一亩,大宅大院想想都美。宅基地也属世业,可以继承。

    4.限制人口流动,保证土地使用的稳定性。

    地狭的地方,居民可以向空荒地区迁徙受田;地广的地方,居民不许无故迁徙,但在一定条件下可向官府申请借种受田以外的土地。

    5.及时回收土地,重新分配。

    因犯罪流徙或户编无人守业的土地,收归国家所有,作均田授受之用。

    6.公务员有分田福利。

    各级地方官吏按照官职高低不同,授给不同数额的公田,称为职分田。但这种田不同于永业田,离职时应移交给后任官。

    光分给你田地肯定不行,你得交提留、交农业税,还得出义务工—徭役,称为租调制。

    在均田制以前,北魏的租调制沿用西晋的做法,称为“九品混通法”。具体是:在征收租调前,县地方官员把本地农户按财产多少分为三等九品,再把国家规定的正税平均税额(每户帛2匹,絮两斤,丝1斤,粟20石,另加调往外地费用帛1匹2丈)分摊给各户,资产多的多摊,资产少的少摊。三等即是按不同等第将税送往不同地区:一等为上三品,送往京城;二等为中三品,送往其他州的重要仓库;三等为下三品送本州仓库。

    制度还行,但在实际执行中往往变了味儿,主要原因是:富家隐瞒财产;官吏畏惧权势,从而造成富者纳少,贫者纳多,导致实质上的不公平。在正税之外,北魏还常增加附税,也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为了与均田制相配套,在颁布均田令的同一年,孝文帝还制定了新的租调制,废除了“九品混通”,与均田制相配合,以减轻农民的沉重负担。

    均田制与配套的新的租调制的实施,使失去土地的农民重新回到土地之上。流亡无居者和荫附于豪强名下的佃客,也摆脱了束缚,成为政府的编户齐民,从而增加了国家能掌控的劳动人口和征税对象,也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均田令,使北魏由落后的社会经济结构迅速向先进的封建化的经济结构过渡,标志着鲜卑人建立的北魏政权,开始转向汉族的封建统治方式。

    均田制,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十分重大。其历经北齐、北周两朝,到隋唐共约三百年,期间虽有具体实施细节的相关调整但本质未变,它奠定了隋唐社会的经济基础。可以说其既对北魏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成为魏孝文帝拓跋宏、隋文帝杨坚、天可汗李世民等诸大帝治国理政的杀手锏。它可以抑制豪强对土地的兼并,保证底层农民这一最广大阶级的生存权利,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大豪强地主的实力,进一步强大了皇权,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政权稳固。

    如果你有心仔细查阅回顾一下建国以来我国的土地法律法规和政策,还能看到均田制和与之相配套的租调制的影子吗?答案是肯定的。这里特别提一下与租调制相关的农业税。农业税作为一个古老的税种,已经绵延2600多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底子薄、基础弱,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例,农业税成为国家财政支持工业化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而2006年1月1日,一个划时代的春雷响变全国—中国全面取消农业税!由此农民负担重的状况得到根本性扭转,这在中国农业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不多说了,由衷的点个大大的赞!继续说均田制。

    均田制的实施,还影响到了国防。均田制的实施,还促使诞生了一种新的兵制—府兵制。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当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进行预备役军事训练,战时直接可以转为正式士兵打仗。有什么好处?交赋税和承担义务工时(徭役)可予以优惠或直接免除。全国负责府兵选拔和训练的机构叫折冲府。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的府兵制,成了北朝兵制的基础。

    与府兵制相对应的是募兵制,说白了就是国家出钱雇佣兵,士兵成为固定化的职业军人。府兵制与募兵制孰优孰劣?各有优劣。譬如,府兵制本质是国家给你土地,你在国家需要时上战场,带有强制义务性质,故兵员来源充足。但是也有明显的劣势,就是你个拿锄头的农民突然舞枪弄棒的,临时训练上那么几个月也不专业啊。而募兵制则使士兵职业化、专业化,但是募兵制的劣势在于,一是对国家财政开支要求比较大,二是容易使得将领长期占据一支固定的军事队伍,形成地方割据势力,直接威胁到中央集权。募兵制集中实施于唐和五代时期,这个时期也是割据政权迭出的年代,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以上详细的介绍了北魏转方式、调结构实施的均田制,和由此带来的租调制、府兵制,后文会提到的,北周与北齐实力对比发生逆转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北周坚持实行均田制,而北齐虽空有均田制的完美制度设计,但高层太操蛋,无暇贯彻落实,最终被北周反超国力,直至灭国。

    共同富裕,很重要。

    三.社会文化方面

    太和改制中的社会文化方面的改制,主要是在冯太后去世、魏孝文帝拓跋宏亲政后开始的。

    490年,一代女杰冯太后去世,临终前降遗旨--后事一切从简。冯太后去世时,年仅49岁,刚过“七七”,即使是在古代,也算早亡的。死因不详,这么多男伴,是不是得了宫颈癌之类的疾病?不得而知。

    这名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祖母的死,却令魏孝文帝拓跋宏痛不欲生,五日内滴水未进。尽管冯太后遗旨中嘱咐丧事一切从简,但对冯太后的陵墓,拓跋宏仍坚持高规格、严要求。他下令将坟陵拓宽六十步,这是国君的葬礼规格。

    如果说拓跋宏是因感激嫡祖母的养育之恩,而导致他对冯太后之死如此伤感、动情,那么这最多只能说是说对了一半,甚至个人认为,一半都达不到,拓跋宏更应对冯太后存在刻骨的仇恨才对。

    冯太后是拓跋弘父亲文成皇帝拓跋濬的皇后,但非拓跋弘的亲生母亲。而拓跋宏是拓跋弘的长子,自然就与冯太后无血缘关系。

    北魏“立太子杀其母”的残忍政策,令冯太后成了拓跋宏名义上的祖母。拓跋宏被立为太子后,其母亲、可怜的汉人李氏被赐死。七年后,即476年,亲生父亲拓跋弘又被冯太后鸩杀。

    更有甚者,冯太后毒杀献文帝之后,还曾动过杀拓跋宏的念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白领情缘美丽的儿媳妇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