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斯大林彻底狂怒了。
这场远东战争打响后,斯大林的心情就没有好过,尽管他接到的前线报告都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但也足以让他心情恶劣到了极点。一开始,苏军陷入不利时,斯大林深感惊怒,紧接着,苏军陷入本该竭力避免的持久战中时,斯大林深感恼怒,再然后,苏军对齐齐哈尔久攻不克,斯大林勃然大怒,当南京军趁机对外蒙古、唐努乌梁海、新疆下手且连连得手时,斯大林的怒意从大怒变成了暴怒,南京军“侵占”属于苏联领土的阿尔泰共和国要远比灭亡伪蒙古人民共和国和伪图瓦人民共和国更让斯大林感到极度的难以置信、极度的无法接受以及极度的暴怒,眼下,南京军悍然攻占伊尔库茨克、截断西伯利亚铁路线并对黑西战场上的远东苏军主力展开全面反击,使得斯大林彻底狂怒了。
“废物!都是废物!无能的废物!居然连黄皮猴子都打不过!耻辱!”克里姆林宫内,斯大林几乎咆哮着大发雷霆,“几十万军队!飞机大炮坦克齐全!居然拿不下一个齐齐哈尔!居然被那些日本侏儒打得丢盔弃甲!居然还被中国猪在背后钻这么多的空子!外蒙古、新疆、图瓦、阿尔泰...耻辱!红军的耻辱!苏联的耻辱!前所未有的奇耻大辱!苏联本土居然遭到中国猪的攻击!居然还被占领了那么多地方!红军什么时候已经变得这么无能了!全是废物!统统都应该绞死!都应该枪毙!都应该扔进劳改营!”斯大林说最后几句话时堪称面目狰狞。
苏联红军什么时候已经变得这么无能了?这个问题应该问斯大林本人。苏军现在拥有约250万兵力,如此庞大的军队,是在几年前“50万骨干”的基础上滚雪球般扩建起来的,众所周知,一支军队在短时间内进行急剧扩建,必然会稀释军队里的优秀军官和精干的老兵,规模上去了,但平均战斗力会不可避免地下降(南京军也是这样的),需要经过磨合、训练、实战,才能恢复到原先战斗力的地步,对苏军而言,雪上加霜的就是这支军队刚刚经历过“大清洗”,这场大清洗是极度残酷的,苏共31名政治局常委里有20人死于非命,苏共十七大代表1966人里足有1108人被处决、囚禁、流放,十七大选出的139名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里足有83人被处决、囚禁、流放,至于苏联军队里,情况同样残酷得触目惊心,5个元帅被处决2个(布柳赫尔原本险些也被处决),15个集团军司令被处决13个,85个军长被处决57个,159个师长被处决110个。这些元帅、司令、军长、师长,都是参加过苏俄内战的,都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较强的军事才干,被处决掉这么一大批,对苏军战斗力的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即便还活着的,也变得胆小如鼠、蝇营狗苟,不敢再犯什么“错误”,不再具备以前在战场上勇猛顽强、敢打敢拼的魄力(比如布柳赫尔,他在远东前线打得不好,都不敢跟斯大林说真话),而取代那些被处决掉的将帅、高级军官的,基本上都是政治军官,政治上“根红苗正、身家清白”,但根本不会打仗。斯大林的这场大清洗杀光了杀绝了他的反对分子,活着的人也被他如此心狠手辣的作风给吓得屈服,彻底巩固了他的权位,但同时让苏联全国、苏军全军元气大伤。超过70%的将校级军官人头落地或遭到流放,导致苏军中高层指挥官的军事素质严重滑坡,同时,苏军又进行急于求成的全面扩建,就使得全军的整体素质更是进一步恶化。尽管苏军的装备比几年前好得多,但苏军的战斗力仍然一落千丈。
比起苏军,日军和南京军都是从血火恶战中杀出来的,战斗力和战斗素质自然大大地超过苏军。
“斯大林同志!”苏军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大将火急火燎地道,“事到如今,远东部队已经无法重新夺回外蒙古、新疆、图瓦、阿尔泰,甚至...已经陷入前所未有的险恶境地!伊尔库茨克被南京军攻占,危害实在太大了!西伯利亚铁路线被拦腰斩断!布柳赫尔元帅和他的部队已经成为无源之水!不可能还能进攻了,必须要转攻为守!当务之急是尽快地夺回伊尔库茨克!恢复铁路线的畅通!否则,布柳赫尔元帅和他的部队不但无法继续进攻,甚至都无法防御自保,他们会因为弹尽粮绝和深陷重围而坐以待毙的!整个远东...都会丧失掉!”
“我当然知道!”斯大林犹如一头被关在铁笼里的猛兽,狂怒暴躁至极,“西伯利亚铁路线被中国人截断,这是苏联的梦靥!绝不能发生这种事!我们之所以需要控制外蒙古和新疆,就是为了保护好这条至关重要的铁路线!当然要夺回伊尔库茨克!必须要完成这件事!并且要快!”他握着烟斗的右手在轻轻地颤抖,因为他不只是狂怒,更加感到了一种危机感,甚至恐惧感。如果说苏联是一个巨人,那么,西伯利亚铁路干线就是腰椎骨,从哪里被截断,从哪里以下就要陷入瘫痪。伊尔库茨克位于苏联的腰眼上,此时,苏联下半身已经没知觉了。
“必须要抽调重兵集团!”斯大林咬着牙,“因为不止需要夺回伊尔库茨克,还需要彻底地保护铁路干线的安全!绝不能再让中国人或日本人钻空子!起码调动一百万的兵力!”
“斯大林同志...”沙波什尼科夫大将低声道,“无疑,这么做是最好的,但是非常遗憾,我们没有办法这么做。苏联红军现有约二百五十万兵力,一百万在北亚和中亚,一百五十万在东欧,我们的重兵集团基本都在东欧,保护苏维埃的核心地区,如果从东欧地区抽调重兵,那么,首先,需要调度时间比较长,布柳赫尔元帅他们在远东实在是等不起的,其次,我们大幅度地抽调东欧地区的重兵部队,德国人很容易钻空子。最新情报显示,希特勒正在派人积极地联系匈牙利政府和罗马尼亚政府,大力地拉拢匈牙利和罗马尼亚,这两国本来就非常亲德,如果希特勒给它们再开出非常优厚的利诱条件,它们彻底倒向德国几乎是百分之百的,一旦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彻底投靠德国,苏联...和德国就算是正式接壤了,德国的军队就可以通过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境内...攻击苏联。我们...我们会陷入德国和中日的前后夹击中。”
“可恶的希特勒!”斯大林铁青着脸,“我们不是已经与德国签署互不侵犯条约了吗?难道他还想背信弃义、乘火打劫不成?”
沙波什尼科夫大将叹息道:“不管怎么说,我们对德国始终都要高度戒备,我们不能把国家安全如此重大的事情寄托在一份写在纸上的条约上。”
斯大林脸色紧绷:“沙波什尼科夫同志,你的看法是...”
沙波什尼科夫大将说道:“夺回伊尔库茨克,我们必须要快,否则远东方面军很危险,既然要快,还要防备德国,所以我们不能从东欧抽调太多部队。根据情报,袭取伊尔库茨克的南京军只有一个师,南京军一个师约三万人,我们应该趁着他们立足未稳并且还没有得到后续部队增援前,就给予果断而迅猛的打击。我估计,我军只要出动十万至十五万兵力就能重新夺回伊尔库茨克,不过,前提是要快。后续部队可以在战争进行中时陆续跟进,抵达时直接接管西伯利亚铁路干线的护卫工作。”
斯大林深深地抽了口烟:“你说的对!这场战争,我们本来就不宜拖下去,越拖下去,希特勒就越开心。好,沙波什尼科夫同志,这件事就交给你了,快点办好,真的没有时间了!”
基本上没有分歧的紧急会议后,苏军统帅部火速从最靠近西伯利亚地区的乌拉尔军区、伏尔加军区、北高加索地区等几个东欧东部军区抽调了20多个师旅、约15万兵力投入夺回伊尔库茨克的战役,战事总指挥是格里戈里·伊万诺维奇·库利克大将。只不过,虽然苏军统帅部确实是马不停蹄地展开了调兵遣将,被抽调部队的几个军区也确实是最靠近西伯利亚地区的,但这个“最靠近”也是三千公里至五千公里的距离,所以苏军一直到11月上旬时才真正地打响了收复伊尔库茨克的战役。
斯大林彻底狂怒的时候,蒋纬国也在处于彻底的火大状态中。
蒋纬国不得不火大,因为南京军在打响这场“联日击苏”的远东战争后,国内各界的社会舆论就出现了一波波反对浪潮,并且愈演愈烈,已经演化成了一场浩浩荡荡的反对狂澜,各民办报纸上尽是连篇累牍地抨击国府和国军的文章,数量成百上千的文人墨客、社会贤达、名流士绅、民间公知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实施车轮战地抨击国府和国军。蒋纬国对此本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言论自由,他打算打完仗后“用事实说话”,如果南京军取得重大战果,国内的那些文人们自然无话可说,但他发现自己不能等了,一来他要考虑到万一南京军没有打胜仗,情况就彻底严重了、被动了,本来,军队在抵御外辱的战场上,打赢了,国内后方肯定要给予赞扬和称颂,打输了,国内后方肯定要给予鼓励和安慰,后方是前线的后盾,前线和后方心连心,但这场远东战争截然不同,南京军是在国内后方一片质疑声甚至反对声中出征的,打赢了还好,一旦打输了,还不被骂死?前线将士们打输了,不但得不到后方的鼓励和安慰,败仗会成为“把柄”,会落人口实,会被那些文人趁机煽风点火、借题发挥、夸大其词,穷兵黩武、好大喜功、鼠目寸光、自食其果...各种大帽子就会飞来扣头上;第二个原因是,蒋纬国发现这场反对狂澜已经严重地影响国内局势、引发了民众在思想上的动荡和混乱,甚至还影响到了前线战事。比如,现代战争,比拼的就是后勤,南京军和苏军交战于远东,苏军肯定很不利,远东距苏联核心东欧有差不多一万公里,但南京军也并非“真的在家门口打仗”,交战区域是在黑龙江省西部、外蒙古北部,距中国核心地区(蒋纬国的华北六省一市)也有二三千公里之遥,并且铁路极少、公路不多,想要维持二三十万南京军在二三千公里外打一场大规模的、高强度的战事,后勤运输至关重要,中国没有那么多火车和汽车,有车也缺路,因此南京军总部发动民众(主要是华北六省一市人口众多,足以提供充分的人力,二来华北早就展开了土改,所以民众感激政府,愿意为政府、为国家出一份力,三来华北也是全国最靠近远东战场的地方),计划组织100万青壮民工为前线部队运输物资,但是,这个计划却遭到了一定的“阻扰和破坏”,隐隐间,六省一市的农村地区出现一种“呼吁广大劳动人民不要被国民党蛊惑欺骗,不要为国民党政府和国民党军出力”的不和谐声音。
“笔杆子有时候真的比枪杆子更有破坏性啊!”蒋纬国不得不感慨。
蒋纬国本来不想“动粗”,但他实在没办法了,毕竟这场舆论风暴虽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确实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效应,必须要出手管一管了。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