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好吧,对付熊孩子赵羽真的不在行,最后奴兵队正竟然是个叫赵勇的七岁孩子的事情传遍了整个山谷。
这件事情对战兵们的震撼并不大,但是对于所有的奴隶来说,这跟打了肾上腺素一样,什么时候通过拼命能得到这种待遇了?这个时代难道疯了么?别说那三十八个男人了,就连六十二个女人也没挡住这种鸡血。她们将三十八个半男人狠揍了一顿之后,在那半个男人的同意下,理所当然的加入了奴兵队。
太阳日上三竿之后,刚刚从毛裘中睡醒的赵羽听到这个消息,差点没笑死,不过摆在他面前的事情却是,军队中竟然混进了女人,这怎么搞?昨天就不该让他个屁都不懂的小屁孩去招揽兵丁,这千金买马骨的货干砸了,买来的马骨有毒啊。
可是军令如山,既然下了军令,鸟丝,哦不对,应该是赵羽,就没准备更改。
看着校场上的上千人,赵羽并没有任何的矫情,当然他也没有教给他们啥厉害的拳脚,而是教给了他们几个基本动作。
“立定,稍息,立定,向左转,向右转,向后转,齐步走,一二一,一二一,左右左,左右左。”好吧一二一这个问题对他们说太难了,就连左右这东西都足足让鸟丝费了两个时辰才教会了一半人。转头休息之后,一半人中的一半人又都掺和在午饭里吃进了肚子。
对于一天三顿饭的供应,所有人都很满意,只有赵羽和吴蒙很纠结,粮食不多了啊,要不是肉顶着,每人每天两碗半糟米饭都不够五天的了。
四五千斤粮食,听着很多的样子,可是每顿要消耗四五百斤,一天下来粮仓就能少一小半。
凭空变不出粮食,只能去后面求粮,拿马去换粮食?不靠谱,或者说是赵羽不舍得,虽然养这几千匹马已经让后山的积草以飞一般的速度在下降,但是这些都是硬资产。
最终赵羽决定违背昨天的誓言,拿人头去换粮食。快马加鞭,一百多号士兵连同三百牧兵将所有砍下来的人头往后面的宁武军镇一送。
效果很好,如此大捷让苦了几年的北军立刻翻身农奴把歌唱了,以前提起军力,禁军第一,西军第二,北军只能排第三。其实所有人都知道,西军第一,万年的老二就是北军了。
其实北军心中苦啊,西面所面对的是谁?西夏吐蕃,吐蕃已经是苟延残喘了,暂且不说,就拿西夏来说吧,屁大点的个国家,没被灭了只是因为夹杂在辽国和大宋之间罢了。两个国家真要是发飙,分分钟给你灭了。
而北军呢,所面临的是当今世上最强的军事国家,辽国啊。大宋都比不上强盛时期的辽国,不是兵卒不给力而是人家辽国全是骑兵啊,全是骑兵啊,就连重步兵都有马啊。
而大宋呢,满打满算能凑出五千骑兵么?对上以十万为基数的骑兵部队,呵呵哒,闹呢吧。虽然说大宋的驮马步兵也有一些,可养这些马的粮草从哪里搞啊,人家辽国有无数的草场能养活那些战马,可大宋呢?除了河套这个空旷的地方能养马,其他地方别说草了,山上都能给你种上粮食。拿粮食喂马?别闹了,人都不够吃呢。至于保家卫国的大义,大家都知道,但是饿着肚子却保家卫国一样都办不成。
两千多匹战马,哦,不对,只剩下一千多匹了,如果让内阁的那群大佬知道,得,别说自己个破郡王,就是皇帝老儿都得被抢的毛都不剩。并且他们抢完了,还能让你屁都放不出一个来。
所以,有两千多匹马的消息,赵羽再三叮嘱,一定一定不能外漏。
他们这边正准备呢,外面那群人可受不了了,木巴尔赤这群彪悍的草原汉子已经快被冻傻了。
吃的暂时不缺,死了六千多人,人是死了,但是很多马受伤之后跑了出来,能跟在主人身边不离不弃的战马并不是全部。两三千匹马呢,就算有一万多人也得吃一阵子。
可是整个几十里之内能烧火取暖的东西一样都没了啊,就连马儿们能吃的草都没了啊。至于说顶着北风走回去?别逗了,现在这风力,基本上所有人都会被冻死在半路上。
马儿们在沼泽中踏冰之后还能取一些干草食用,但是用不了半个时辰就得往回跑,不然非冻死不可。好在天不绝人,阳方阵西面有个不冻池,池水哪怕是再冷的天也不会全冻上,至少众人喝水的问题算是解决了,虽然水的味道不咋地,但好歹喝不死人。
水是不上冻,可是人也不可能泡进冷水中,一万多人唯一的取暖方式就是抱团,至于点火的东西,除了一些细碎的灌木,整片山中连棵树都没有。大晚上的,除了依稀的星光,以及偶尔一点死人尸体燃烧的光亮,一万多人就只能摸黑睡觉了,又冷又饿又困,又没有火光,也怪不得七百人能夜袭一万人的军营了,哦,没军营,只是在抱团而已。
他们挨冻受饿,赵羽派出的要粮队伍却受到了英雄一般的待遇。
几千颗人头,已经多少年没见过这么壮观的景象了?十五辆高栏的双马套车,几乎堆成小山一般的人头让所有人都震惊了。宁武军镇并不大,但是也比阳方镇大了好几倍,满城的军民足足有近万人,跟阳方镇只有不足千人的规模比起来强的不是一点半点。
可是就这么个有近两千驻军的军镇还没有见过这么多的军功呢,没想到阳方口的那群杀才竟然闹出这么大的动静。
面对凌虎的盛气凌人,宁武军校尉孙胜虎一脸的无奈。因为他手中拿着一纸文书,让他这个从五品进武校尉却对凌虎这个低他两级的进义副尉一点办法没有。因为这上面盖了个二品文官的大印。哦不,不能说大印,只有两指大小的印鉴却重若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