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王世虎从辫子军降将摇身一变成了一省督军,李默涵用人不拘一格的美名算是传遍了天下,有些年纪大的老者甚至将他比作三国的曹操,当然,指的是用人方面。
王世虎也是传统型的属下,深深感到李默涵的知遇之恩,一上任就在安徽开始大展手脚,坚决、彻底、不折不扣地这行每一项指令。
安徽的发展计划是从蚕桑入手的。
蚕丝业在中国历史上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但长期以来属于农民的家庭副业,技术、设备、管理均陈旧简陋。中国土法剿制的生丝,粗细不匀,胶质坚硬,运销欧美后需要经过再剿才能适用于机器织绸业。随着生丝外贸的不断扩大,这一严重问题在国际市场上日益引人注目。
就在中国蚕丝业生产抱残守缺,徘徊不前,甚至产品质量有所下降的时候,国际上一些蚕丝业原来并不发达的国家开始注意进行改良。早在中世纪,意大利就发明了“拈丝”的工序,即把丝拈成股以便可以经得住纺机的拉力。18世纪初,这种技术传到英国,并被广泛使用。1828年,法国“发明共橪制丝器械,使里昂积丝业一异彩”。
尽管意法两国生丝在国际市场上从未撼动过华丝的霸主的地位,但它们所进行的一系列技术改良则远远走在中国的前列,并对中国蚕丝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如果说意法蚕丝业改良的兴起表明中国蚕丝业在生产技术上已经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那么日本蚕丝业的迅猛崛起则表明中国蚕丝业在国际市场上的霸主地位已经开始动摇。
日本蚕丝业向来不如中国,明治维新以前只有少量的蚕种和土丝出口,日本政府对此不重视,“且有提高税率,及取缔出口丝商之谬举。”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朝野充分地认识到蚕丝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采取了一系列的改良措施,使日丝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1870年,日丝输出量为7000担,仅及华丝输出量的七分之一。此后迅速增长,到1909年,日丝输出量达135000担,超过了华丝输出量,而在国际生丝市场上跃居霸主地位。这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对于古老的中国蚕丝业是一个莫大的刺激。
因此,李默涵在山东执政之初,就把大力发展山东的蚕丝业作为暗中与日本角力的砝码。但是山东的蚕丝是柞蚕丝,质地远不如桑蚕丝来得好。而主要出产桑蚕丝的苏南和浙江一带又不在李默涵的控制之下,因此山东的蚕丝业虽然奋起直追,但是依旧无法对日本的生丝产业构成危险。如今,李默涵得到了桑蚕丝基础深厚且良好的安徽省,便决心将安徽的桑蚕丝业变成中国有力地回击日本经济侵略的武器。
针对这种情况,国务院集思广益,结合清末时已经有的一些改良经验,做了进一步的深入规划。
第一是设立一批蚕业学堂或附设有蚕科的农业学堂,初步形成蚕丝业教育体系。1917年,安徽省教育厅在北门外原安徽陆军小学堂校址开办了”安徽省立女子蚕桑讲习所”,设置蚕桑、蚕丝两个专业,这是安徽省教育史上第一所女子职业学校。国家党接手安徽之后,又将安庆原有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