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来完颜襄的这个决策还是很合理的,毕竟步兵的弓弩对于大多只是轻骑重骑兵、尤其是人马全部披甲的“甲骑具装”成本太高,现在的金国实在是配备不起了的金军威胁很大,如果与擅长游动作战的飞虎军“狩猎骑兵”纠缠过久,势必会在飞虎军步兵射出的箭雨下损失惨重。而如果一举歼灭飞虎军的步兵,骑兵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对于以骑兵为主力的金军来说,是不难消灭的,若是顺便将飞虎军的主将也干掉,那就更好了。然而,完颜襄却不知道,辛弃疾这人从来都不按常理出牌
虽然飞虎军中军枪戟如林,但金军以仅剩的几千重骑其实只是半吊子,所披铠甲仅能保护骑兵以及战马的一些重要部位,现在金国窘迫的财力已经无法为战马也配备全身马铠了。为先锋,还是硬生生地撕开了飞虎军的防线,但是带头冲锋注1的完颜襄却突然心中一紧,因为两军还未接战,飞虎军的前排就自己向后退去了。如果完颜襄只是个有勇无谋的莽夫,他肯定会以为敌人是被自己的铁骑吓破了胆,但完颜襄虽然名气不大,可在如今的金国也算得上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将才,自然能够想到,敌人既然可以横扫整个东京道,肯定不是泛泛之辈,又怎么会还没接战就吓得落荒而逃呢?
不过,疑心归疑心,但金军的铁骑既然已经冲到飞虎军的面前,就不可能主动退却了。毕竟骑兵的集群冲锋过程中惯性极大,如果中途掉头,只会陷入混乱之中,到时候飞虎军三路夹击,金军非大败亏输不可。因此就算面前是刀山火海,完颜襄也只能带着部下一路冲杀过去,但是“墨菲定律”再次生效,越怕什么就越是会来什么,他们真的就此踏进了令其绝望的地狱
“不好”,完颜襄眼尖,追不几步就发现地上多了很多黑不溜秋的玩意,心中大惊。原来飞虎军的步兵每人身上都带着一个或是数个铁蒺藜,后退的时候遵照辛弃疾的命令顺手往地上一扔,很快地面上便到处都是。铁蒺藜是有四个尖端的拌马钉,无论怎么扔,都始终有一根尖刺向上,并牢牢地立在地上。步兵的灵活性很好,地上的铁蒺藜避开就行,但骑兵冲起来的速度太快,想要让开是根本不可能的,铁蒺藜的每根尖刺长达半尺以上,一旦战马踩到,不死也得残废而丧失行动能力。当完颜襄率军冲到那片布满铁蒺藜的地面后,登时就有无数战马被刺到而摔倒在地,连累它们的主人也跟着倒地,其中不少人也与其坐骑命运相同,被铁蒺藜刺伤甚至刺死,一时间人嚎马嘶,不亦乐乎,而侥幸没有踩到的战马也受惊而停下了脚步。前面倒下一大片,事实上已经阻住了他们身后战友前进的道路,但后面的骑兵却根本来不及收住去势,结果后面的人马被前面的人马绊倒,而前面的人马被后面的人马撞到,再加上不断有金军的人马被铁蒺藜刺到而发出惨叫,场面极其热闹。由于该死的铁蒺藜,金军自相践踏而死的人马不计其数,这不但令他们的士气严重受挫,金军的阵势也陷入了空前的混乱之中
完颜襄侥幸没死,但臀部却被刺穿了一个大洞,顿时血流如注,不过这个也许可能是金国最后一个名将的男人还是强忍剧痛,竭尽所能地大声呼喊,努力控制住已经乱成一团的军势。然而,这时刚才还在后退的飞虎军步兵却又反身杀了过来,完颜襄不由心中一紧,失去冲击力的骑兵在近身搏杀中面对步兵,其实并没有多大的优势,这样打下来就算金军赢了也是惨胜,看来他这个都统的位子是不可能保住了,至于继续高升,就更是痴心妄想。
但不管怎样,完颜襄还是下意识地松了一口气,如果飞虎军就这么一点小伎俩的话,金军这次虽然吃了不小的亏,但获胜还是没有什么太大问题的。不得不承认这支金军最后的主力其军事素养还是相当高的,见到路面到处都是死尸与铁蒺藜等路障、骑兵难以通行之后,大家纷纷自发下马结成了密集阵型,准备和敌军步战。这无疑是正确的选择,女真骑兵虽然闻名天下,但在各族骑兵之中,却是最擅长下马步战的,因此就算变身成为步兵,他们也有十足的信心取胜,然而当他们奋起余勇、鼓噪而进的时候,飞虎军一方前排的阵型却突然散开了
“那大炮快散开”,完颜襄虽然资历还浅,但毕竟是新派将领,对于宋军的变化还是有所了解的,何况金国现在也有了用于攻城的老式火炮,所以他刚一见到敌军阵中推出的一排铁管,就立即想起了这种大杀器,马上出言警示部下。然而,这时再说已经晚了,随着一声令下,飞虎军阵前数十门装填了霰弹的轻炮喷出愤怒的火焰,漫天的铁砂如同暴风一样呼啸而出,将排成密集阵型的金军摧枯拉朽一般打倒在地,连他们的主帅完颜襄也没能幸免,甚至因为身体被打得粉碎而无法确认死亡,最后只能记为“失踪”
注1:女真人也是善于学习与反思的民族,在有多名将领被游骑兵狙杀之后,完颜襄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让数十个身材与自己相似的士卒或者下级军官披上与自己一样的衣甲、骑上相似的战马、拿起同样的兵器,打出相同的旗号冲在前面。这样一来目标数目骤增,敌人想要狙杀自己就没这么容易了。当然,风险还是存在的,但金军习惯于由主将领着冲阵,如果他畏缩不前,那就根本没士气了。但完颜襄却没想到,他想出来的这一招,与日本人后来发明的“影武者突击”战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