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骑士文学 www.74wx.cc,最快更新铸剑天下最新章节!

    该文是转自乔信明将军儿子的博客,根据纪实文学《血色军团》整理。在这里转发,供大家了解红十军团的前世今生!!!

    偏师挥戈,拉开长征序幕

    博古召见,寻淮洲瑞金受命

    1934年7月初,夜幕笼罩,战马嘶鸣。

    在福建连城通往江西瑞金的山间小道上。一支几千人的队伍手持火把,正在匆匆地行进着。

    队伍急速前移,火光随风摇曳,黑暗中宛如一条飞舞的火龙。

    这支队伍就是连日来正在闽西同敌屡战的红军第七军团。几小时前,他们突然接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十万火急电令:立即脱离战斗,火速赶回瑞金。

    红七军团是中央苏区红军主力中较年轻的一个军团,它的组建源于1933年9月的黎川之战。

    黎川,位于瑞金的东北部,与福建毗邻,是申央苏区的北大门。它既是中央苏区与闽浙赣苏区的结合部,也是蒋介百包围中央苏区东线与西线的会合点。

    蒋介石为“铲除中央苏区”,第一步棋便是要夺下黎川城。

    为此,他派出了陈诚的三个精锐师――北路军第八纵队第五、六、七十九师朝黎川推进。

    大敌当前,要不要守黎川城,中共内部发生了分歧。博古(左图)等不顾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坚持“御敌于国门之外”,要求死守黎川。被剥夺了军事指挥权的**则主张放弃黎川,诱敌到福建建宁、泰宁一带,集中红军主力,在运动中消灭敌人。

    黎川前线军事负责人肖劲光赞同**的看法。他给前总发电,建议让出空城,从侧面打击敌人。

    然而,**和肖劲光的意见丝毫末被考虑。肖劲光接到的命令是“死守黎川”。。

    1933年9月中旬,敌周浑元三个师兵临城下。

    就在黎川告急的前一个星期,肖劲光的主力部队却全被博古调走,第十九师赶往福建,另一个独立师参加硝石战役,肖劲光麾下只剩下一支七十人的教导队和一些地方游击队员。

    肖劲光(左图)是一位有着多年战斗经验和丰富阅历的将领。他192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2年转为中共党员,曾参加过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师党代表。1930年从苏联回国被派往中央苏区,曾任闽粤赣军区参谋长兼政治部主任、红军学校校长、红五军团政委。在反“围剿”战争中,他很快认识到**的军事思想比在苏联军事学院学到的要更适合中国国情。

    眼下,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他知道惟一的选择便是撤离。

    不日,肖劲光在无法“死守”的情况下,率教导队撤出黎川,退到六十里以外的溪口。

    肖劲光这迫不得已的撤退,却被共产国际顾问李德斥责为“不战而弃”,“仓皇撤退”,“让地方部队听任命运的摆布”。而《红色中华》更是作了耸人听闻的报道:“肖劲光把赤色的黎川城,以及红军用血肉换来的一部分军用品送给敌人,做了敌人的内应。”

    不过,斥责归斥责,曝光归曝光,在七十人抵挡三个师的严峻事实面前,若要“问罪”肖劲光,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

    肖劲光被召回瑞金接受任务。根据中革军委关于把小团小师整编成大团大师正规部队的决定,肖劲光奉命以原赣东北红十军、闽北独立师和他所领导的闽赣军区为基础,组建红七军团。

    1933年10月28日,红七军团正式成立。寻淮洲任军团长,肖劲光任政委,下辖第十九、二十、二十一共三个师。十九师就是赣东北苏区的红十军,师长周建屏;二十师为闽北红军,师长黄立贵;二十一师是建黎太警备区的红军;师长由肖劲光兼任。

    红七军团组建后所领受的第一个任务就是钳制金溪方面的敌人,配合彭德怀的红三军团攻打黎川外围据点游湾。

    游湾位于抚州东南,驻有敌军主力两个团,周围集结有敌军十几个师,而红七军团这时只有第二十一师在江西,兵力总共只有两千余人,还不到敌人的两个团。在这种情况下,要去攻取游湾,无异于飞蛾扑火。但这是中革军委的命令,不打不行。

    11月10日上午,红七军团被迫向游湾发起攻击。敌人获悉游湾被攻,急令金溪之第四师沿金抚公路出援。红七军团顿时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然而,中革军委仍要他们坚持到红三军团主力赶到,再向敌人发起总攻。

    战斗在孤军奋战的情况下坚持到了第三天,部队已减员过半,而敌人却增派了飞机和装甲车助战,结果,阵地被突破了。游湾一战,肖劲光非但没有“将功补过”,相反,又吃了一个败仗。

    黎川失守,游湾失利,接连两次“败绩”,肖劲光终被“左”倾中央领导者找到了“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借口。

    1934年1月4日,瑞金最高临时军事裁判法庭对肖劲光实行公审。

    公审规模之大,气氛逼人,在中央苏区还是头一次。参加大会的有中央和各后方机关代表、群众近千人。一阵口号后,书记员宣布了对肖劲光的控告书,其“罪状”有二:黎川失守,游湾战斗“丢伤兵”。

    公审前,军事法庭并未进行预审,所以肖劲光不知何罪之有。

    读毕控告书,执行主席问肖劲光有什么可说。肖劲光大惑不解,当众为自己辩护:“从黎川失守到游湾战斗,先后一个半月的时间,并没有追究我的责任,还让我去组建毛军团。我被撤职查办的罪名,是游湾战斗失败,现在为何又以黎川失守为题呢?”

    执行主席又问:“不管怎么说,黎川是不是你失守的?”

    肖劲光继续辩解道:“我手上的兵都被调走了;敌人是一个军三个师,我只有七十人的教导队,怎么能守得住?况且,我守到差不多被敌人包围的严重情况下才带部队撤出,这有什么错呢?”

    "为什么不发动群众?”原告插问道。

    “省委、省政府都撤走了,我靠什么发动群众,即使群众发动起来,赤手空拳又怎么对付得了那么多武装的敌人……”

    肖劲光理正词严,大会执行主席无话可问。

    至于丢伤兵的事,肖劲光继续辩解:“八角亭战斗我们伤亡了三百余人,我派周子昆师的一个营护送这三百余名伤员经过敌占区去后方根据地。途中遇到敌人袭击,有十几名伤员掉队,而其他大部分伤员在我部队的掩护下,安全到达后方根据地。"

    经肖劲光这么一说两条“罪状”都不成立。开始时不明真相喊口号的群众也不再作声了。

    然而,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在没有充分理由的情况下,大会执行主席最后宣布公审结果:开除肖劲光的党籍和军籍,判处五年徒刑,无上诉权。

    肖劲光被判刑,红七军团领导人也随之作了变更。寻淮洲继续任军团长,乐少华接任政委,同时调来的还有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

    几个月前,蒋介石鉴于连续四次"围剿"红军失败的教训,特地请来了德国军事顾问赛克特为他出谋划策,发誓要消灭红军,踏平中央革命根据地。

    ……

    在经过半年多的充分准备之后,蒋介石亲自担任总司令,从容地调集了五十万兵力,一百余架飞机,从东南西北四面向中央苏区发动大规模的第五次"围剿"。

    与此相反的是,在中共内部,**的领导地位已被完全排斥,"左"倾领导人完全控制了中央各部门。

    在"左"倾教条主义的把持下,过去几次反"围剿"中行之有

    效的积极防御方针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御敌于国门之外",

    "不让敌人踩蹄苏区的一寸土地","两个拳头打人","全线出击",以堡垒对堡垒"等一整套的军事冒险主义方针。

    ……

    一路上,军团几位主要负责人各有各的猜测与困惑:“回师瑞金",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就在他们到达瑞金的当天晚上,谜底终于被揭开了。

    是日晚,军团的领导意外地受到了中革军委几位主要领导人,特别是那位炙手可热的大人物共产国际顾问李德的接见。

    李德(左图),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人。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还是奥匈帝国的一名小兵。两年后,在作战中被俄国军队俘虏,送往西伯利亚。十月革命爆发后,李德加入红军,开始了革命生涯。在魔战中,李德作战勇敢,晋升为骑兵团参谋长。1919年,加入德国共产党后,曾在德共中央机关从事过情报工作,并两次被捕入狱。1928年4月越狱后到苏联,化名巴格奈尔。次年春,被派往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2年毕业后,受派来到中国东北的哈尔滨。

    李德动身来华时,并不是共产国际派到中国来的军事顾问。他是由苏军总参谋部派到远东来从事情报工作的,因为他是德国人,到中国东北与日本人打交道比较方便。他在哈尔滨逗留了一段时间后又来到上海,与共产国际派驻上海的代表联系上了,参与了其中的一些活动,并与中共临时中央有了联系。

    博古与李德在莫斯科时就已相识。他请求李德担任中共临时中央的军事顾问。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入苏区时,博古和张闻天又提出要李德同行前往,以军事顾问身份到中央苏区工作。为此,博古和共产国际驻华代表尤尔特电告莫斯科,并得到了批准。

    不过,按照共产国际的规定,李德本是一位"没有指示权力"

    的顾问。然而,他一到瑞金,便在博古、洛甫的极力推崇下,总揽“主管军事战略、战役战术的领导、训练以及部队和后勤的组织”几项大权,成为凌驾于中革军委和红军总部之上的“太上皇”。

    这也难怪,博古自己不懂军事,又要独揽大权,只好仰仗这位“洋顾问”了。这样,李德有了作为中央总书记博古的支持,博古又有来自共产国际的李德作军事顾问,两人相互支持,独断专行。

    ……

    博古时年二十七岁,年轻、俊秀,身材修长,戴一副黑边近视眼镜,看起来颇有点温文尔雅的样子。他说:“对于这次行动,党中央、军委非常重视,派你们到蒋介石的腹心地区去行动,任务是艰巨的,但你们必须努力做到:

    “第一,最高度地在福建、浙江发展游击战争,创造游击区域,一直到在福建、浙江、江西、安徽诸地界建立新的苏维埃的根据;第二,最高度地开展福建、浙江的反日运动;第三,消灭敌人后方的单个部队,特别是在福建及浙赣边境上的单个部队;第四,深入到敌人的后方去,经过闽江流域,一直到杭江铁路及安徽的南部,以吸引蒋敌将其兵力从中央苏区调回一部分到其后方去。对于这次行动的预定计划,军委考虑:第一步是由瑞金出动,经连城之北、永安东南,到达福州、延平间之闽江地域。七军团于7日晚由瑞金出动,约12日到达连城之北,在该地域相机协同红二十四师突击连城之敌。在向永安东南前进中,应相机消灭敌人第八十师及第三师一个团在运动中的部队,并应与独九团取得联络,然后经尤溪之东,约于25日到达闽清以西的地域,并即侦察北渡。第二步是渡过闽江后,经由古田、庆元、遂昌向浙西前迸,当经过古田、屏南、寿宁时,应与福宁各属及政和游击队取得联络,并应巩固这一地区,尽可能与我闽北的部队特别是建甄河西之五十八团设法取得联络。在到达浙境后,应与我红十军保持经常的联络,8月中旬,七军团应抵杭江铁路之兰溪地域,同时应派出别动队在广大的地段上破坏敌人的铁路,并在有利的条件下,七军团得协同红十军消灭浙赣边境上的敌人;第三步是要在8月下旬,在浙江及皖南地域,创立广大的游击地区及苏维埃的根据地。你们的行动得依情况的变化由军委的电令决定之;如联络中断时,则应独立机断地行动。"

    稍顿,博古又接着补充道,"为了配合这次行动,中央已令红九军团专程由江西东进到闽中北地区护送你们,届时,希望你们与九军团保持不断的无线电联络。"

    ……

    彭德怀写了一个电报给总政委转中央博古,建议:《留红五军团保卫中央苏区;集中第一、三军团和七、九两个军团,向闽浙赣边进军,依托方志敏、邵式平创建的根据地,威胁南京、上海、杭州等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心脏地区,支援十九路军发动的福建事变,推动抗日运动,破坏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计划。"这样,可收一石数鸟之效。

    周恩来也以红一方面军总部名义,致电博古、李德、项英,通报福建事变后的敌情变化,建议红三军团、红五军团迅速出动,侧击国民党军人闽部队。

    遗憾的是,这些证确的建议却遭到了博古、李德的严词拒绝和指责。

    博古说:"打到外线去,打到闽浙皖赣边,这不是置中央苏区于不顾吗?瑞金还保不保了?这是脱离中央苏区根据地的冒险主义!"

    李德更有"高见。:"蔡廷锴的福建政府是最危险的敌人,比蒋介石还坏还危险,对群众有更大的欺骗性,红军决不能支援蔡廷锴。"

    结果,**的建议被拒绝了。彭德怀的建议被拒绝了。周恩来的建议同样也被拒绝了。

    ……

    会议结束时,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分别给红七军团发出作战训令和政治训令,并一再强调,抗日先遣队的主要任务是深人国民党统治区的深远后方,宣传推动抗日运动的发展,开展游击战争,在敌人最受威胁的地方,建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调动围攻中央苏区的国民党军队。

    “你对这次任务怎么看严领受任务回来的路上,政治部主任刘英(左图)故意拉着粟裕走在后头。见政委乐少华走远了,便急不可待地问道。

    粟裕(右图)皱了皱眉头,说:“要命!”

    更深的话粟裕不好往下说了。他心里十分明白,在红军已经全面被动,战斗力已十分弱小,中革军委又指挥失当,而蒋介石已在军事上占有了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红七军团要完成这一战略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

    1934年7月6日,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全军将士精神抖擞,戎装待发。

    出征前,军团在瑞金叶坪召开誓师大会。**、周恩来等

    中央领导检阅了队伍,朱总司令在大会上讲了话,他说:"我们红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工农子弟兵。我们的任务就是保卫中华苏维埃政府,保卫人民的利益,保卫全民族的利益。我们用什么来保卫呢?我们有共产党的领导,有全国工农大众和一切进步的爱国人士的拥护,我们手中有枪杆子,可以打击和消灭敌人;我们要宣传共产党的主张与政策,动员民众起来革命,反对国民党压迫工农和屠杀人民,反对国民党打内战,反对蒋介石卖国投降,我们坚决为抗日保卫民族独立而斗争。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占领了我国东北三省,蒋介石军队一枪不放,把三省退让给日本帝国主义,又调集百万大军来打我们共产党、红军。蒋介石不抗日,我们红军去抗日!"

    总司令慷慨激昂的讲话,铿锵有力,激起大会雷鸣般的掌声。“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打倒蒋介石!”“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保卫中华民族!”等口号响彻云霄。

    是日晚,由红七军团组成的北上抗日先遣队,披着星光,在苏区人民的依依惜别声中,告别红都瑞金,旌麾东指,踏上了新的征程。

    粟裕困惑:红七军团难以完成的使命

    北上皖南,迢迢千里。六千人的队伍,绵延十余里,逶迤行进在崎岖的山路上。

    与此同时,中革军委命令罗炳辉等率红九军团,专程由江西石城东进到闽中北地区,护送抗日先遣队北上。

    红九军团同红七军团一样,也是中央苏区红军中组建较晚的一个军团。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是一支机动部队,军团长罗炳辉、政委蔡树藩对**的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领会较深,运用自如,常以少数兵力牵制一个方向的大量敌人,有力地配合着兄弟部队在另一个方向取得胜利。因此,曾被周恩来誉为“战略骑兵”。

    ……

    先行出发的红七军团,按照既定计划,部队将沿闽浙取道北上,所过之处大部分是白区。……虽然正是盛夏,田野却沉寂得像苍茫的冬日。往日根据地那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竟一去不复返了。

    面对此情此景,寻淮洲、粟裕、刘英等几位年轻的军团领导的心情是极其复杂和沉重的。特别是粟裕,身为参谋长,似乎比谁都清楚此行的吉凶莫测。

    粟裕,湖南会同人。1926年加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国民革命军二十四师教导队班长。参加了南昌起义,任连指导员。1928年参加了湘南暴动。同年4月,跟随朱德、陈毅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同**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从此,粟裕加大了建立和坚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的行列。

    ……

    粟裕没有进过专门的军事学院学习,井冈山时期向朱、毛学打仗的经历,是他全部战争思想的和基础。正如粟裕自己所言:“我跟随**、朱德打仗所得到的最深刻的体会,是战争有它自己的规律,克敌制胜的办法必须依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和战争的内在规律去寻找。我学到的这条道理,使我终身受益。”

    ……

    自南昌起义到赣南星火,经过两年频繁征战,不满二十二岁的粟裕,身经数十战,多次变换职务。他不仅诣熟和胜任基层军事和政治领导工作,还相当自觉地把自己担负的工作同全局联系起来,特别注意从军事战略角度理解最高指挥员的决策,从而富于主动精神和创造性地执行了各项战斗任务。更重要的是,他这种独立思考和通观大局能力的形成,使他具备了一个指挥员出类拔苹的优秀素质。

    1930年12月,粟裕升任红二十二军六十五师师长,不久又改任六十四师师长,参加了建立和坚持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这一时期,粟裕参加了历次反“围剿”的许多重要战役和战斗,并相继担任了红四军参谋长,红一军团教导师政委,红十一军参谋长,红七军团第二十师师长兼政委直至军团参谋长。

    ……

    对于向蒋介石的腹心地区闽浙赣皖进军,宣传抗日,创建新的根据地,粟裕是有想法的。前途险恶,他不在乎,可军团几千人的命运他不能不考虑。

    在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华北,民族矛盾急剧上升,全国人民要求抗日救亡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红军北上抗日的口号,举起红军北上抗日的旗帜,是正确的,……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推动抗日运动的关键,是要实行政策和策略上的调整和转变,而这一点恰恰又是“左”倾冒险主义统治的中央所未能解决的。再者,在当时整个红军作战严重失利的情况下,中央苏区老根据地八万主力红军都呆不住了,却要求红七军团这支六千人的部队,深人到蒋介石国民党的闽浙赣皖腹心地区去“最高度地发展游击战争”,“建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更是完全脱离实际的臆想。此其一。

    其二,就兵力而言,红七军团在休整朔间,虽然突击补充了两干多名新战士,加上中央派遣的一个随军工作团,全军团共约六千人。但这六千人中,非战斗人员(如军团直属的运输连、卫生队、担架队以及保卫局、供给部等)就占了两千多。

    在武器装备方面,红七军团虽然在东线作战缴获甚多,但此时已全部上交,因而装备并不好。从数量来看,仅有长短枪一千多枝,一部分轻重机枪和六门迫击炮,不少战士仍然背着大刀、扛着梭镖及迷惑敌人的假枪假炮,如“机关枪”,就是用红毡包裹的涂上锅灰的毛竹管。就质量而言,也十分低劣,全军团仅有的一千多枝长短枪,一部分还缺“胳膊”少“腿”,有的甚至连“老鼠仔”(当时对扳机的俗称)都没有,而长枪又大多是些毛瑟枪、单粒快,最好的也不过是汉阳造,仅有的六门迫击炮,不仅射程短,威力不大,而且相当笨重。……仅中央交付红七军团携带的一百六十余万份宣传品就有三百八十余担,连同部队的后勤物资及炊事用具等,总共多达五百余担。……部队超负荷,行动笨重,它再也没有原来精锐了。

    其三,先遣队领导核心中的状况也不能不使粟裕感到担忧。按照中央和中革军委的指示,由红七军团组成的北上抗日先遣队保持原有的军团领导体制,决断一切政治和军事问题的是红七军团军事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由三人组成:军团长寻淮洲,军团政治委员乐少华,随军中央代表曾洪易。军团参谋长粟裕及政治部主任刘英被排除在军事委员会之外。

    寻淮洲,湖南浏阳人,十五岁投笔从戎,参加了贺龙领导的北伐军第二十军独立团,开始了他戎马倥偬...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白领情缘美丽的儿媳妇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