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第9章三藩之乱
所以作为一个逐利商人,吴三桂是不想失去他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的。
当然,其他两位尚可喜和耿继茂也绝对不是什么善男信女。尚可喜这个时候年纪已经比较大,他倒是不太想折腾。不过他的儿子尚之信年富力强,自然想法就比较的多。
所以尚、耿两家的经济活动也是搞得如火如荼。他们两家最初共同驻扎在广州城。作为合作伙伴,他们利用政府的政策,大搞盐铁专卖,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利润。
后来,耿继茂被清朝派往福建当藩王,福建的经济发展不如广东,看起来,耿继茂的经济建设不如之前那么顺利了。
这个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语。
对于耿继茂来说,这个世界上不是缺少捞钱的门道,而是缺少发现的眼光。耿继茂的眼光,那是相当的毒辣。他从“移镇”的机会中,敏锐的发现了商机——这就是直到今天我们还十分痛恨却又无可奈何的强拆运动。耿继茂以极低的政府补偿款,圈占了大量的田庄和土地。居民立即驱离,不准复归。
由于价格过低,所以耿继茂的行为是属于违法行为,不过由于这个时候,鳌拜自己的圈地运动都搞得如火如荼,耿继茂自然也没人管。
除此之外,由于福建地区确实门道不多,虽然耿继茂发现了拆迁运动可以带来好处,但是显然这个是满足不了他的胃口的。所以他采取了更直接的方式:加税。
耿继茂因此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1671年,耿继茂挂了。他的儿子耿精忠承袭了他的爵位以及。。。。。他的贪婪,继续搜刮。
而尚之信那边,自从耿继茂从广州走了之后,更是独霸了广东的市场。为了规范广东的贸易,尚之信在广东地区主动收起来贸易保护费,每年所获银两不下数百万,“广东所有大市、小市之利,经藩下诸人霸占者无算”。
此外,尚之信还垄断了对外贸易,他利用广州通商口岸的便利,大搞走私活动。他指使自己的部下参将沈上达,乘着海禁的时候,外国的商船不敢过来做生意,私自造了大船,擅自出海贸易,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除此之外,尚之信还巧取豪夺,肆意霸占民田,“占耕民田千百顷”。尚之信还开发了新的生财之道:派出藩兵开山伐木,成功地开拓了伐木产业。
总之,三藩凭借各自的努力,在各自的土地上过上了土皇帝的生活。
蛋糕就这么大,三藩过得爽了,康熙自然很不爽。三藩的共同特点是,他们在当地搞各种经济活动,大发横财,同时,他们还向中央政府哭穷。同时,三藩拥有很强大的军事实力,对中央政府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让中央政府给他们批钱,三藩大量贿赂朝廷重臣,所以每次他们哭穷,总是能得到朝廷的拨款。
以至于朝廷每年得向“三藩”供应大量饷银,清朝初年,连年用兵,加上战乱之后人口减少了很多,所以本来国家的财政收入就很有限,在吴三桂等人的忽悠和运作下,竟然搞得“天下财赋,半耗于三藩”。这对清朝中央政府绝对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钱的问题已经很头疼了,最大的问题还在于三藩用于过于强大的军事实力,而且吴三桂等人均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他们的军事能力相比康熙手下的任何将领,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所以在解决了鳌拜的问题之后,三藩问题,就成了康熙的心病,只是苦于没有合适的借口。
机会很快来了。
康熙十二年(1673)三月,平南王尚可喜表示,自己因年老多病,愿意回辽东养老,上疏请清政府让他的儿子尚之信袭爵继续镇守广东。康熙帝认准这是一个撤藩的好机缘,他果断地偷换了尚可喜的概念——尚可喜要求子承父业,而到了康熙这里,变成了直接削藩。
康熙还特地降了一道圣旨称赞尚可喜“很知大体”,同时指出广东已“底定”,藩王坐镇已无必要,所以不允尚可喜之的儿子尚之信袭爵继续坐镇,而是让他撤藩回辽东。
康熙皇帝为了削藩,都已经无耻到这个地步了。吴三桂和耿精忠要是再不表示表示,就说不过去了。
所以耿精忠吴三桂很快进行了回应。吴三桂和耿精忠主动上疏,要求撤藩。
高,实在是高!吴三桂不愧是一个精通权谋的高手,他知道,朝廷之所以对自己防范,想撤藩,主要是怕自己实力过于强大,对自己不太放心。现在他主动提出撤藩,充分表示自己对清王朝的衷心,朝廷必然认为他是很温顺的。如果过...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