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第31章施琅的春天
他回家以后,立刻带着全家老小躲到了山区,坚决不向耿精忠妥协。当然,这倒不是李光地有多么忠心,从日后李光地的行事来看,李光地堪称康熙朝最能混的官员。
李光地之所以如此忠心,更重要的是,他这个人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在他看来,耿精忠和吴三桂是没有前途的。
在山区期间,李光地也没有闲着,所以说能人就是能人,他能够抓住一切表现的机会。李光地利用在敌占区的机会,收集情报,并把这些情报通过蜡丸传送给清军。
有了李光地的情报,加上清军本身的实力,康亲王杰书很快搞定了福建。
除了提供情报,李光地还组织了地方游击队,对耿精忠展开了武装斗争,配合正面战场的战斗。
李光地在白区的工作引起了地方大员和康熙的一致称赞,因此在地方大员的推荐和康熙的提拔下,李光地连续升官,到了1678年,李光地同志已经火箭般被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短短几年从成功从一个六品小官跃迁为从二品大员,升迁速度之快,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李光地具有卓越的才干,又有领导的赏识,所以他在康熙面前,很能说得上话。同时他这个人做事非常认真,为人又很低调谨慎,比如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发生的一件事情,就很能体现出李光地的为官之道。
白巾军进犯安溪,回乡守制的李光地招募乡勇百余人扼守险要,力保安溪;六月,郑经军队围困泉州,李光地大破郑军,赢得地方大员荐举,被从优授为学士,服满赴京遇缺即补。
这个时候,若是一般人,肯定会欣喜若狂,但李光地却上疏说泉州围解“乃将帅仰奉威灵,拯百万垂危之命延及臣家,微臣其何功之有哉!”他又以极为谦恭的态度说,所有这些都是别人故意给他让功,他接受官职的话会于心不安,因而恳请辞去所授学士之官。李光地以退为进谦虚谨慎的为官之道,给康熙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李光地善于和上下级搞好关系,在康熙面前察言观色,可谓胜不骄败不馁。此人做人做事,堪称官场和职场教科书。
平定三藩以后,台湾问题就成了康熙的心头痛。善于揣摩康熙心思的李光地提出了一系列的见解,同时他也向康熙推荐了能够帮康熙解决台湾问题的另外一个人——施琅。
现在我们该让游手好闲多年的施琅先生出来透透气了。自从施琅全家被郑成功宰了之后,施琅的日子过得非常不顺心。
虽然施琅被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福建军事海军司令),但施琅几次率领部队想要报仇雪恨,但是都没有成功。早在康熙元年(1662)郑成功病逝后不久,清军就分三路大军进攻厦门等地,在厦门清军倒是击败了郑军,然后清军准备乘胜追击的时候,不幸遇到了风暴,几乎全军覆没。
后来在康熙三年,施琅又提拔为靖海将军,成为海军总司令。新官上任,施琅信心十足,因此他再次前往征剿郑经。施琅率领水师先后三次渡海,前两次因为风浪问题最后不得不退兵。
第三次则非常严重,直接导致施琅被闲置。当时施琅以三、四倍的水师力量发起了对台湾的战略决战,同时进行登陆和海战,意图毕其功于一役,歼灭郑经的水师力量,但结果事与愿违,由施琅亲自提拔的刘国轩依托有利地形,利用海上风浪,成功击败了施琅的大军。施琅一战就败光了好几年的积累,使得大清朝的数千里海岸线上都是有海无防。
经过此战,清廷对施琅彻底丧失了信心,此后再也不肯交给他任何兵权。并且把施琅从福建调到北京,名义上是慰劳,实际上就是让他退居二线。
不仅如此,因为这一战,康熙也认为,海峡两岸波涛相隔,风涛莫测,跨汹涌大海作战,难度极大。这就需要建大批战船,须养大量水师,加上舟师训练,破费颇高,这将使百废待兴的国家背上沉重的负担。
朝中喧沸的主抚之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年轻的皇帝。其实当时的康熙对施琅并不十分了解,施琅不仅是郑氏的降将,而且三次东征受阻,朝内议论很多。况且郑军降将常有反复,朝廷对他们多不信任,施琅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连带。
经与众大臣反复商议,康熙最终采纳招抚之策,不久即派遣官员前往台湾进行招抚。康熙八年(1669年)的六月,康熙皇帝遣时任刑部尚书的明珠、兵部尚书蔡毓荣至福建,与靖南王耿继茂、总督祖泽沛商议对台湾郑氏进行招抚事宜。
为达成和谈,康熙甚至不惜做出巨大的让步,放宽郑经受抚条件。《康熙统一台湾档案史料选辑》记载,康熙在敕谕明珠、蔡毓荣时说道:若郑经“遵制剃发归顺,高爵厚禄,朕不惜封赏。即台湾之地,亦从彼意,允其居住。”接到皇帝谕旨后,明珠即派遣兴化知府慕天颜、都督佥事季佺带诏书前往台湾进行和谈...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