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积蓄力量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见冯太后陷入伤心之中,三公无奈,只得告辞离开。献文帝杀了李奕,出了胸中一口恶气,然而他兴奋过了后,又开始有些惧怕。
献文帝深知冯太后已经彻底爱上了李奕,自己杀了她的情人,太后必定会动怒。如果冯太后动怒了,与献文帝一番较量,那北魏朝廷必掀起惊涛骇浪,未知鹿死谁手。
然后过了几天,太后那边出奇的平静,丝毫不见太后有任何不满皇帝的话传出来,也不见太后召见其他大臣。献文帝以为冯太后可能是厌倦了李奕,或者是自己正式亲政掌权后,太后以为自己再也没有能力与皇帝相抗,这才对李奕之死不闻不问,不由得心中大为高兴。
他哪知道,冯太后此刻已经生了杀死,她誓死要为自己的情人李奕报仇雪恨。只是此时的冯太后政治上更为成熟,也更加深谋远虑。冯太后也知道献文帝培养了一批自己的势力,她在不清楚献文帝的真正实力时,决不会轻易表露出来。
冯太后不动声色另个原因就是采用对付乙浑的政策,她要对献文帝示弱,让献文帝在得意之余,彻底暴露自己的实力,冯太后做到知已知彼,才能一击必中。更主要的是,冯太后为了笼络人心,故意让献文帝认为自己杀了太后情人却什么事也没有,从此更加骄狂起来,激起朝中许多手中有实权的老臣不满,彻底倒向太后一边。
果然不出冯太后所料,献文帝在试探冯太后没有什么动静之后,再也不把冯太后放在眼里,开始实施自己雄心勃勃一代明君的帝王梦。
献文帝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毫无顾忌地任免官员,这不免惹怒了朝廷中大批劳苦功高的老臣。尤其令老臣们不能容忍的是,拓跋明仅凭诬告李敷起家,献文帝不但封他为中书监,不久以后又封他为户部尚书。
与献文帝的大动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冯太后却在后宫之中一无动静。除了三公经常拜见冯太后外,献文帝并没听到冯太后对他有任何不满之言。
更让献文帝放心的是,冯太后似乎失去了权力的**,而沉浸于声色之中。短短的时间内,冯太后便接连找了两位情人。这时的献文帝,却对冯太后再找情人的事不再耿耿于怀,他忽然明白了,自己对冯太后有情人李奕的事一直不满,并不是为了他父皇的声誉,而是自己那时为冯太后临朝听政,自己身为皇帝却没有真正的权力而心中不满。
冯太后再找情人,这非但不让献文帝恼怒,反而心中暗喜。他本担忧自己杀了李奕后,冯太后会利用自己的声望和自己决一死战,能不能保住皇帝的位置也说不一定。冯太后既然沉迷声色,说明她已经彻底丧失了权欲之心,对献文帝已经构不成威胁。
李弈被杀后,冯太后的私生活依旧毫无顾忌,不少健美强壮的男子成为其新宠。冯太后对其中的才干之士,任以要职,委为心腹,这些人多成为她政治上的得力帮手和股肱之臣。
出身太原的王叡,自幼传承父业,精通天文卜策之术。他因姿貌伟丽得到冯太后宠幸,一下就被越级擢升为给事中。不久,又被拜为散骑常侍、侍中、吏部尚书,赐爵太原公。
王叡深知伴君如伴虎的可怕,在冯太后看中他时,他心惶恐,战栗而不敢言。冯太后见到王叡相貌出众,早已按捺不住久已空虚的内心,召其进宫,欲与王叡共赴巫山。
王叡拜伏于地,恳请冯太后放过他。冯太后察言观色,看出他内心的恐惧,便告诉王叡,不要害怕,李奕的厄运再也不能降临到他身上。并如当初对李奕一般,亲赐王叡免死金牌,王叡这才喜而入太后凤榻之中,与冯太后共享鱼水之欢。
其后,在一次围猎中,献文帝率领群臣驱赶猛虎而欲射杀,却不料猛虎跑出重围,扑向了太后与皇孙拓跋宏处。王叡挺身而出,一箭射中猛虎,猛虎负痛而逃,保护了太后与皇孙拓跋宏,因而更受冯太后宠信。
陇西人李冲虽然是因为器能优长得到冯太后重用,但因其风度不凡,姿貌丰美,也逐渐被冯太后看中,成了她的情夫。冯太后常常将一些珍宝御物赠给他,素称清贫的李冲,因而成为富室。冯太后临朝时期,他以心腹之任尽职尽责,太和年间的许多改革措施,多有李冲参与谋划。冯太后死后,李冲对孝文帝竭忠奉事,明断慎密,孝文帝也对他“深相仗信,亲敬弥甚”,史称“君臣之间,情义莫二”。
除了那些恩幸之臣外,拓跋丕、游明根、高闾等一时名士也都颇得委重。每当褒美王叡等人,冯太后也会对拓跋丕等一同表扬,以示无私。这些人,成了冯太后临朝时期的心腹集团。
冯太后任用的这些人,献文帝也因为他们并不出名而不以为然。这就是冯太后的聪明之处,任用有才能的新人,以各种手段拉拢这些人的心,又不引起献文帝的警觉。
此外,冯太后还对宦官大加委任。宦官本来供事宫中,经常生活在帝妃周围,冯太后临朝听政,对其中有才干者也引为亲信。所以像杞道德、王遇、张祐、苻承祖等皆由底层小宦官得到提拔,一岁之中而进至王公。冯太后利用他们出入禁闱,预闻机要,形成了‘中官用事’的局面。
但是,在她临朝听政的时期,并没有发生宦官专权、胁迫朝廷的现象。这是因为冯太后虽然利用宦官居中用事,但对其行为作了严格的限制。《魏书?皇后列传》称:(冯)太后性严明,对阉官虽假以恩信,待以亲宠,决不放纵自流。左右之人虽有纤介之愆,便遭棰楚杖责,多者至百余,少亦数十。不过太后生性宽豁仁裕,不计前嫌,事后仍待之如初,有的还因此更加富贵。正因如此,人人怀于利欲,至死而不思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