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在拿起一份履历,崇祯皇帝虽然在看,其实心中都差不多背下来了,因为这份履历是袁崇焕的。
万历四十七年,袁崇焕考中进士,三甲第四十名,赐同进士出身,授福建昭武知县。三年以后,也就是天启二年,袁崇焕到京城述职。被御史侯恂举荐,做了兵部主事,在崇祯皇帝看来,这个认命本身就是存在问题的。
一个刚刚做了三年知县的新科进士,即便是有功劳提升,也不会提升到兵部主事这样的位置上来。
在做了几天兵部主事之后,袁崇焕去了一趟山海关,回来便夸下了海口:“给我钱粮,我一个就能够守住山海关。”于是袁崇焕的头上又多了一个头衔,那就是加了佥事职衔,调任到王在晋的手下做事。
天启二年三月,袁崇焕镇压了一次小规模的军队哗变,王在晋提升袁崇焕为宁前兵备佥事,上一次是虚职,这一次是实授。(注:这里是有争论的,明史记载袁崇焕做过宁前兵备佥事,但是其他史料并无记载。真实性有待考订,不排除明史为袁崇焕增加资历的可能,这里以明史为主。”
天启四年,叙功进兵备副使,兼右参政。在这中间,孙承宗已经因为阉党乱整而去职了。
在这里面,崇祯皇帝还有一个怀疑,那就是袁崇焕到底是不是阉党?还是为了家国大事委身于阉党?除了袁崇焕本人,恐怕不得而知。
天启六年,宁远大捷,袁崇焕功勋第一,袁崇焕做了兵部右侍郎、辽东巡抚。
宁锦大捷,满桂、赵率教等人都得到了应有的赏赐,但袁崇焕却因为魏忠贤让他的党羽弹劾袁崇焕不救援锦州,论功行赏时,只给袁崇焕增加一级官阶。尚书霍维华为此感到不平,上疏乞求辞去荫袭子孙的赏赐,但魏忠贤不许。七月,袁崇焕辞官回乡。
对于宁锦大捷和宁远大捷算不算大捷的问题,崇祯皇帝已经没有心思去想了,毕竟已经过去了。
朝廷需要大捷遮羞,也需要大捷来鼓舞士气,崇祯皇帝即便是心中有不满,也只能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咽。
将手中的履历放下,崇祯皇帝抬起头看向王在晋,笑眯眯的问道:“袁崇焕曾经在你手下任职,不知道你对这个人怎么看?朕很想知道。”
王在晋和袁崇焕可以说是有仇的,在袁崇焕刚到辽东的时候,王在晋对袁崇焕还是比较看重的,也给他升了官。后来袁崇焕不同意王在晋在辽东的战略,但是官职还不如王在晋,直接上书给当时的首辅叶向高。
朝廷在得到了袁崇焕的上书之后,一时间也没有什么好主意,于是准备派出一员大员前去查看。
当时满朝文物对辽东之事都是讳莫如深,一个人站了出来,请旨前往辽东,这个人就是天启皇帝的老师孙承宗。天启皇帝自然大喜,孙承宗得以来到辽东。后来的事情就简单了,孙承宗和袁崇焕的想法不谋而合,王在晋被朝廷弄到南京养老,辽东交给了孙承宗和袁崇焕。
听到崇祯皇帝问这个问题,王在晋明显一愣,抬起头看向崇祯皇帝,见这位少年天子一脸笑容,也看不出个深浅。
“袁崇焕是一个想做事情的人!”王在晋沉吟了半晌,缓缓的开口说道:“在辽东之事上,袁崇焕有自己的主张,虽然与臣不相符,但是也算是实心用事。比起朝堂上遇事就躲,推诿责任的人来说,要强很多的。”
笑眯眯的看着王在晋,崇祯皇帝心中明白王在晋这是不敢说话,显然是没有摸清自己态度之前的谨慎。
单单从袁崇焕做事的态度上出发,不牵扯政策的对错和人品,这就是王在晋的聪明之处。明显的避重就轻,李代桃僵,还让崇祯皇帝说不出什么来。
崇祯皇帝心里明白,王在晋要是对袁崇焕满意那就处鬼了,只是君子背后不言人。
轻轻的点了点头,崇祯皇帝敲打着龙书案,想着怎么开始自己和王在晋的对话。与历史上的刚刚登基崇祯皇帝不同,穿越而来的崇祯皇帝非常清楚,一旦辽事处理不当,对大明的打击是致命的。
或许朝堂上的大臣一直没在乎小小的后金,也没放弃收复辽土的打算,高估了自己,低估了敌人。
王在晋能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已经是非常的难得了,奈何朝堂上孤掌难鸣,在皇上那里都得不到支持。以至于王在晋只能到南京养老,反而孙承宗和袁崇焕收复辽土的策略得以执行。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