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父留给额娘,自己跑去上文化课。由于他职业的特殊性,他并没有特意指定哪个人来做老师,而是从朝中挨个儿拎大臣给自己上课。这样的好处便是他能快速的熟悉朝中众人,还能对他们进行不着痕迹的拉拢;坏处,便是先生们对他的学习进度不是很熟悉。不过这不是福临所担心的。在学习方面,他想起了某个变态的“一百二十遍”,并决定不这么自虐,也不打算用这个来虐待后世子孙。他通常是读一遍,背一遍,默一遍,然后再重复,一般到十次左右便会牢记在心了。福临决定,把一百二十遍缩水到三十六遍——虽然还是很恐怖,但他的子孙后代们绝对要感谢他。
根据前世看的一些小说,清朝教导皇子们的老师也是很苦逼的。据说先要对皇子行三跪九叩的大礼,皇子背书的时候还要跪着听。这些老师们通常还是上了年纪的,这一会儿跪一会儿站的,简直是折腾。
所以,福临决定从根子上改变这个问题,尊师重教还是必须的。今天的先生是国子监祭酒李若琳,再怎么尊师重道,福临还是微不可见的皱了皱眉,李若琳是冯铨的弟子。
抛开政治和人品问题不谈,李若琳的文化水平还是相当高的,福临依旧认真的上完了课,然后再谈一谈其他问题。
“前几天你的上书朕看了,这些人可用吗?”
李若琳恭恭敬敬的回道:“请皇上放心,他们虽然不是股肱之材,可也能效犬马之劳。”
他推荐了几个之前在翰林院供职的官员,希望能够任用他们,起码礼部需要这样的人才。多尔衮和福临商量过,准是准了,不过还要观察一段时间。
多尔衮其实更喜欢用年轻人,例如崇祯朝的新科进士什么的,李若琳对他这种偏向很清楚,推荐的六个人里面就有两个是这样的人。
简直就是学士预备役啊。福临觉得这似乎又起了一个帮派,以冯铨为首。他不喜欢冯铨这一帮子人,而多尔衮却对他们很是宠爱。理由很简单,两个字,剃发。
冯铨曾经是魏忠贤的干儿子,名声相当的臭,投降清廷之后便以满人自居。他和李若琳、孙之獬便是强烈支持剃发令的汉臣,还起了带头作用,把自己的脑门剃得光秃秃的。由于福临的反对,多尔衮没有强烈推行剃发令,但他对已经剃发了的汉臣态度便会好些,冯铨等人的这个举动很明显得到了他的欢心,也让小皇帝不满。
你们是汉人,居然做出这么谄媚的举动,丢不丢人啊!而且,你们明知道朕反对剃发,还颠颠的编个辫子在朕面前晃,你们到底有没有把朕放在眼里!你们不把朕放在眼里,总有一天朕会让你们在朕眼前消失!福临气鼓鼓的往椅子上一座,然后自己乐了起来:年纪变小了,怎么心态也跟着小了呢?
其实,小皇帝很清楚,这些大学士们想要的就是和明朝一样的待遇和权力。明朝的票拟还是有他的成功之处的,起码某个木匠皇帝多年不上朝,国家还是运转正常。可这在现在是行不通的啊,兵权分散,八旗虎视眈眈,想挪用也要看实际情况好不好?
这里福临纠结着,那里的多尔衮和布木布泰倒是甜蜜。
他们已经是中年人,早就过了一见面就滚床单的年纪了。多尔衮拿起布木布泰书案上的佛经,笑道:“你怎么在抄这个?”
布木布泰笑着将佛经掩了:“我的字又不好,你看了笑话。”
“哪里,我的字也不好看。”多尔衮强行将她的手拉下,见字虽不好,却写得端端正正,可见是下了功夫的。
“这是给谁写的?”多尔衮盘算一下,莫不是给皇太极?心里便有些醋意。
布木布泰低头,也不说话。苏茉儿在一旁笑道:“是给先太妃娘娘写的呢。主子说过两个月就要到太妃娘娘的忌日了,便想着要抄经,说要供在佛前……”
她还没有说完,布木布泰低声呵斥道:“哪里来的这么多话,还不快下去?”
苏茉儿告了个罪便退下了,多尔衮却是心潮激荡。原来是为了阿巴亥太妃,他的额娘。阿巴亥被逼着殉葬,死得凄惨,到现在,除了自己弟兄三个以外,也就只有玉儿记挂着她了。
“玉儿,玉儿……”多尔衮一时不知该说些什么好,只能将她搂入怀中,一遍遍的喊着她的名字。
作者有话要说:
SO,小皇帝先清一清多尔衮的血槽,布木布泰再放大招,皇叔父摄政王被K.O.
冯铨很有才,但是也相当不要脸。历史上,多尔衮曾经下过剃发令,后来引起三河人民抗议,他便将这个命令取消了,也没有打算再次推行。这个时候,冯铨、李若琳、孙之獬手拉手的出现了,他们剃了头发,编了辫子,跑到多尔衮面前献媚,说剃发是满洲国俗,既然已经归顺了,就一定要服从,这样才能表示他们的忠心。于是,多尔衮开心了,又兴起了下达剃发令的心思,这才有了后来的强制剃发。
冯铨因此得到了多尔衮的宠爱,可苦了万千民众,间接引发了嘉定三屠。他们是汉人啊,就这样为了一己私利跑去做满洲人的奴才,活该被唾弃死。
在这里,小皇帝迟早会把他解决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