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前面一直在讲,佛、道二教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伴随着各种争斗,在唐朝之前的佛道之争中,哲学、义理方面的内容涉及的并不是很多,加上道教占据着民族大义并且联合儒家,所以道教略占上风。但是,随着义理方面的争论逐渐增加以后,道教在这方面的不足就凸显出来了,所以才会有楼观道派及陆修静等人对道教的经籍理论系统化研究。
从唐初的佛道之争的情况来看,道教已经明显处于下风,比如慧乘和李仲卿的道法自然之争。当然了,慧乘对于道教的研究也不深,所以虽然发现了道法自然的内在矛盾,但限于他对道的理解的局限性和不足,没能给予李仲卿很有力的批驳,还好李仲卿也不怎么会说,也不能深入地阐释道和自然的本质关系,没有把慧乘给辩倒。但是,通过这些义理方面的论争,道教界意识到了自己在义理方面、哲学体系方面存在的不足,被奉为神明的《老子》,还有着大量的命题是我们这些后辈们远远没有理解透彻的,还需要重新研究,这就促使了重玄学的发展。
那么接下来就看一下唐初的第二轮佛道之争的情况吧。
第二轮的佛道之争发生在唐高宗李治时期,准确的说是在显庆年间(656-661)和龙朔年间(661-663),双方主要是围绕道教的义理展开。当时西明寺和尚道宣编撰了一部《集古今佛道论衡》,卷四中收录了双方在这一阶段的六次辩论,主要的代表分别是道教方的李荣,佛教方的义褒、慧立等。不过,由于这部书是和尚的作品,仅从语气上就可以看出贬低道教,公正性谈不上,所以其真实性也就存在疑问了。
先介绍一下这轮佛道之争的道教主要代表李荣。
李荣号任真子,生卒年不详,蜀地绵州人(就是四川绵阳),据说才高八斗,学冠巴蜀,与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是好朋友,有诗为证。卢照邻曾经专门为李荣写过一首诗《赠李荣道士》,言辞华美盛赞李荣的道行高妙,“锦节衔天使,琼仙驾羽君……”。同样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也认识李荣,但二人关系就有点复杂,同样有诗为证。骆宾王写过一首《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这是一首长诗,不是夸奖了而是骂李荣抛弃了旧情人,是个无情无义的陈世美,当然了,那时候还没有陈世美呢,反正就是个爱情上不专一的人,让人家女道士“君心不记下山人,妾欲空期上林翼”,“不分淹留桑路待,只应直取桂轮飞”。当然了,骆宾王虽然说李荣是个陈世美,但却没有否定他的才华和在道法上取得的成就。
李荣的爱情韵事放下不表,先把他的佛道之争的事交代明白了吧。实际上李荣在道教界算是一位重要人物,能出现在皇帝身边,直接参与李治主持的辩论赛,加上他在重玄学方面的成就,都可以说明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士,但是我们的道教界的前辈们却连他的基本生平资料都没有记录下来。
由于李荣的才学、声望很高,所以李治便派人把他从四川给召进了京,卢照邻那首诗应该就是那时候写的,只是猜测,没有仔细考证。熟悉卢照邻的道友知道,他当年主要是活跃在四川的,所以认识李荣这样一个学冠巴蜀的道士很正常了。
李荣来到首都以后,先被安排住进了玄都观,后来又搬到了东明观,这都是最高规格的宫观了,也说明他的身份的确不低。接着,李荣便投身到了佛道论争之中。
李荣来到长安的时间,大体上应该是在656年左右,因为657年。
第一次佛教会隐“四无畏义”VS道教李荣“六洞义”:
《集古今佛道论衡》记载是在显庆二年,就是657年六月十三日,因为前一天,西明寺正式落成剪彩了,所以这一天李治请了僧道各七位来到百福殿,要他们来一场辩论赛。
李治是否为了更深入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