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队总指挥,第74旅旅长廖耀湘、副旅长刘耀寰、第74骑兵旅旅长贺光谦担任副指挥。这支部队从伊城出发,先向正北偏东前进五十多公里,然后再向西前进八十多公里,最后向西南前进四十多公里,杀到苏军的侧后方,目标是苏军的重炮群阵地,全程超过一百八十公里,所经之处都是情况不明的冰川雪原、原始森林。
“还有一个问题。”高吉人问道,“城内的三十多万苏联平民怎么办?”
邱清泉冷哼一声:“废话!”
10月31日,第74师的迂回突袭部队出发了,同时,反扑伊城的苏军也陆续兵临城下。抵达伊城附近的苏军诧异而愤怒地发现:大批的、人数是他们好几倍的本国平民正在哭喊着向他们奔来,场景确实是“劳苦大众喜迎红军”的催人泪下的、可歌可泣的画面,这些平民都是伊城居民,他们确实是泪流满面地扑向开到伊城附近的本国军人的,因为他们饥寒交迫。第74师准备展开恶战,控制三十多万敌国平民是一个大麻烦,战前可以征用充当劳工苦力,战事爆发了,这些敌国平民带来的隐患就超过带来的便利了,首先,看押他们需要不少兵力,万一松懈了,他们跟城外苏军里应外合、发动暴乱反抗,必然坏事;其次,养着他们要消耗大批粮食,伊城跟西伯利亚境内绝大部分苏联城镇一样,都因为采矿、铁路、工业而兴建的,没有农田,没有农业,所以本地基本不产粮,城内粮食越吃越少,这三十多万苏联平民就是三十多万张嘴巴,必然成为第74师的累赘和负担;第三,把他们赶到苏军那边,自然可以把自己的累赘和负担变成苏军的累赘和负担,这一点跟日军当初在南京战场搞得“驱民入城”倒是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开战前,第74师把城内三十多万苏联平民除了不到两千的技术人员(比如医生)留下,其余的统统驱赶出城,不止如此,第74师还非常卑鄙,在苏军抵达前几天,第74师就不给平民们发放粮食了,让他们都饿得饥肠辘辘,逻辑是现成的:你们本国的军队马上就要来了,你们自己去跟他们要吃的去吧,我们就不浪费粮食了;不止如此,第74师还把这三十多万苏联平民都扒光了衣服,因为此时伊城的气温已经达到零下二三十度,南京军自己需要御寒衣物被服,于是就地取材,把苏联平民的衣服都扒光了,逻辑还是现成的:你们本国的军队马上就要来了,你们自己去跟他们要衣服去吧。当然了,南京军还没有干得特别的冷酷无情,对于男性苏联平民,起码留了一条裤衩,对于女性苏联平民,起码留了一条裤衩和背心衬衫,对于苏联平民里的儿童,则手下留情了,没有扒儿童的衣服(第74师没有扒苏联儿童衣服,不是因为儿童衣服穿不上,儿童衣服可以剪碎了做成棉袄,第74师没有这么做确实是出于人道精神)。于是乎,抵达伊城的苏军官兵们气恼不已地看到:三十万饿得摇摇欲坠、冻得瑟瑟发抖的平民哭喊着扑向自己,不少平民跑着跑着一头栽倒,再也没起来,因冻饿而丧命。跑到苏军面前的伊城平民们无不浑身发青、嘴唇发紫,满脸泪水鼻涕更是都已经冻成了冰晶。
苏军不得不用自己的食物来喂饱这些本国平民,不得不用自己的衣服给这些本国平民穿上御寒。反扑伊城的苏军约十五万,但被第74师赶到苏军面前的伊城平民却足有三十万,是苏军的两倍,多了三十万张嘴巴,无疑大大地增加了苏军的后勤负担。
“这些卑鄙无耻、可恶狡猾的中国人!”库利克获悉此事后七窍生烟。
一方面因为斯大林的死命令,一方面因为对南京军愈发深恶痛绝,库利克等不及后续部队全部抵达,怒火万丈地下达了攻城命令。
11月1日上午,伊城战役爆发。
苏军的攻击极具苏联风格,上千门火炮(除了几百门重炮,还有更多的中小口径火炮、迫击炮等)同时怒发神威,暴雷般的炮击声完全地盖过了暴风雪,堪称惊天动地、山河变色,原本因为空中阴霾密布而光线暗淡的伊城顷刻间笼罩在骇人的烈焰红光中,苏军阵地上火光冲天、冰雪滚动,伊城的天空随即被无数道闪电般的弹痕尾迹给密密麻麻犹如天网般覆盖了,整个天空一片暗红色,阴霾变成了隐隐发光的火烧云,乌云被撕裂,霎那间,伊城天翻地覆,每波足有上千颗炮弹组成的强大炮火以雷霆万钧之势狠狠地蹂躏着城区,全城被炸得几乎是天旋地转,“咻咻咻...”落弹破空声密如冰雹,“轰轰轰...”的爆炸声响如滚雷,全城天塌地陷、四分五裂,无数火球在城内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沸腾着、翻滚着、涌动着、燃烧着,弹落火起,一片片建筑物或被炸得七零八落、分崩离析,或在海啸飓风般的气浪中轰然倒塌,无数烟尘犹如黑色龙卷风般呼啸而起,团团地笼罩全城,地面犹如八级大地震般剧烈颤抖着,城内同时燃起熊熊大火。伊城位于西伯利亚,跟西伯利亚绝大部分城镇一样,因为缺乏建筑材料(建筑材料基本上本地不生产,需要通过铁路干线从东欧运来,因此非常稀缺),周围又是无边无际的森林,加上当地气候寒冷、雨雪频繁,不容易着火,所以城内大部分的建筑房屋都是木质的,在遭到这种地毯式饱和性大炮击后,城内立刻火龙狂舞、遍地烈焰,尽管此时的天气是暴风雪,但大雪基本上压不住火势,狂风又助长了烈火,最终导致整个伊城都在大火中熊熊燃烧。天空中雷火滚滚,半空中流星乱舞,地面上烈焰如潮,伊城犹如炼狱般。
“镇定!不要慌!”“撑住!坚持住!”“加油啊!”南京军的阵地上,军官们以身作则、奋不顾身地呼喊口号稳定军心。第74师在伊城的阵地基本上都实现半地下化,全城尽是纵横交错、密集如网的堑壕坑道,还有不少地下室、防空洞,官兵们此时就躲在堑壕里,忍受着苏军的狂澜炮击,尽管做了最充分的准备,但还是有大批官兵阵亡或受伤,有的官兵被苏军炮弹直接命中,粉身碎骨、灰飞烟灭,有的官兵所在的工事坑道被苏军炮弹炸塌崩坏,直接被活埋在了里面,有的官兵被沙暴般的炮弹冲击波里的炮弹碎片崩杀得体无完肤、血肉横飞,还有的官兵被炮弹震昏、震聋耳朵、震伤脑组织而变成痴傻,甚至有官兵被活生生地震死,七窍流血、五脏破裂,活着的官兵也大多数满嘴鲜血,因为震荡波实在太强烈,并且没完没了,让官兵们浑身颤抖,牙齿咬破舌头、磕破嘴唇。苏军炮群的规模大大地超过日军,炮弹数量和密度更是远远甩开日军,这就是国力和工业的体现。第74师的重炮团完全没有与苏军炮群进行对轰或对苏军进行炮火压制,因为那么做根本等同于送死,苏军重炮的数量是第74师重炮数量七八倍,双方火炮对轰起来不亚于南京军用手枪跟苏军用机枪进行对射。第74师的重炮团没有同样列成炮群阵地,而是化整为零地分散开,以稀稀拉拉的、打一炮就急忙转移的稀疏微弱火力对苏军进行袭扰性反击。
“操他妈的!老毛子的工业真是太强大了!”邱清泉等高级军官都又恼恨又嫉妒,“简直把炮弹当子弹进行挥霍!比小鬼子阔气多了!咱们什么时候才能也有这么强大的炮兵啊!”
长达两个小时的大炮击里,苏军炮兵累计向伊城倾泻了三万五千多发各型炮弹,其中大口径炮弹占四分之一,伊城几乎一下子就被夷为平地,这座并不太大的城市在这场炮击后足有五分之四的建筑物被摧毁,全城满目疮痍,尽是残垣断壁和熊熊燃烧的大火,黑烟滚滚,遮天蔽日,城内南京军几乎没有进行任何反抗。实际上,第74师守城部队不完全都在城区,除了已经出发的迂回突袭部队,第74师在伊城战场上还有两个旅,两个旅都抽调一半兵力分散在伊城附近的林海雪原里,从而不至于让部队都在城内白白地挨炸。邱清泉的这个命令被证明是非常正确的,起码降低了部队在苏军炮击中一半的伤亡。
打量着化为焦土的伊城,库利克满意地笑了,他一方面是满意炮击的效果,另一方面是满意自己的战争思想的正确性,火炮,仍然是战争之神,哪怕“陆战之王”坦克已经诞生,也没有动摇到火炮的战争地位,苏联红军继续走发展火炮的道路是正确的。库利克此时相信,城内的南京军肯定死伤惨重,活着的也已经肝胆俱裂、魂飞魄散、斗志低迷,接下来,苏军只需要一个步兵冲锋,就可以收复伊城了。
“乌拉!”俄语口号声在暴风雪中响起,超过五万苏军步兵蜂拥着扑向了伊城,很快,淹没伊城边缘地带,没出现南京军的反击,事实似乎证明了库利克的判断,涌入城内的苏军步兵们继续前进,很快就像水被吸进海绵一样不断地进入城区。
“看来,今天就可以结束战斗了。”库利克愈发满意地看着这一幕。
就在下一秒,在苏军炮击结束后陷入死寂般的伊城猛然间爆发出让库利克猝不及防的枪炮爆炸声,让正在点香烟的他在毫无心理准备中手一哆嗦,香烟掉在地上。库利克急切地举目望去,他愕然万分地看到已经千疮百孔的伊城内正在闪耀着无数团、无数朵炙热夺目的弹火白光,同时从风雪中传来震耳欲聋的汉语吼声。城内的南京军正式展开了反击,之所以要等着大批苏军进入城区,是为了形成“敌中有我、我中有敌”的犬牙交错态势,迫使苏军炮群不敢再轻易进行炮火覆盖。眼看到上万苏军步兵已经进入城区,邱清泉果断地下达反击命令。惊天动地的汉语喊杀声中,上一刻好像被苏军炮群炸死了的伊城这一刻陡然间复活了,被苏军炮群炸得衣衫褴褛、灰头土脸甚至满头满脸都是鲜血的南京军官兵怒吼着,在堑壕里、被炸塌的工事里投入了反击,上万支步枪、冲锋枪、机枪一起发出震天破云的尖啸,掷弹筒、迫击炮、步兵炮、飞雷炮也纷纷开火,霎那间全城遍地闪电漪澜,继而响起俄语的鬼哭狼嚎,一丛丛措手不及的苏军被射杀得倒在血泊里、被轰击得断手断脚人头血肉一起横飞。库利克猜测是对的,但也不全对,他引以为豪的炮群确实给伊城南京军造成了极大的伤亡,但并未摧毁南京军的有生力量,南京军以前很弱,跟日军对战是以弱克强,此时比以前要强大很多,但跟苏军对战还是以弱克强,对于如何躲避敌方的强大火力,南京军经验很丰富,就是遍地挖洞,躲在堑壕里,苏军的大炮击让第74师死伤了四千余人,但城内还有六七千官兵能够继续战斗,并且在城外的林海雪原里还有一万多基本上完好无损的官兵,此时一起投入反击。
“杀!杀!杀!”神惊鬼颤的汉语吼叫声中,化为废墟的伊城内弹火如卷、血流漂杵。天昏地暗的硝烟尘埃间,似乎杀不尽、死不绝的南京军官兵在争先恐后、视死如归地反击着进入城内的苏军,暴风雪般的火力网杀得入城的苏军群魔乱舞、尸骸狼藉。残垣断壁间到处都在怒射着弹火烈焰,被苏军炮弹炸得积雪融化、滚烫漆黑的焦土上,到处都是南京军官兵在愤怒而勇猛地绞杀着苏军。“杀”声一下子盖过了“乌拉”声,俄语惨叫哀嚎声也代替了俄语口号声。
库利克在城外难以置信地看着这一幕。